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孺子牛”与“千夫指”词义分析

作者:贾慧卿




  鲁迅先生有首《自嘲》诗,全诗为: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反映作者在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敌斗争既激流勇进,又巧妙周旋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韧”的斗争精神。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看作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评价这两句诗为“肝胆照人”,“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很多出卷人也对这两句诗中的“千夫指”和“孺子牛”的含义设题。但答案却很不一致,让答题者无所适从。
  我觉得“孺子牛”的含义较明确。“孺子牛”:典出《左传》,写齐景公口中衔绳为牛,与其幼子荼做游戏,突然跌倒以致折齿的事。在这句诗里,“牛”是鲁迅自比,鲁迅不是自称“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吗?“孺子”,原指小孩子,现指进步青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等一切新生力量。鲁迅对“孺子”,对这“方生之力量”充满怜爱之情,甘心为他们服务。《琐忆》中有关鲁迅为青年补靴子的描述,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最好明证。
  然而对“千夫指”的理解却颇不一致,即对郭沫若所说的“垂死之力量”到底指谁认识不一致。有的说:“垂死之力量”指“千夫指”;有的说:“垂死之力量”指“千夫”。
  “垂死之力量”指一切反动统治者,指敌人,这无疑义。那么是“千夫”是敌人,还是“千夫指”是敌人?很多出题者的答案是“千夫”是敌人,是“垂死之力量。”近日翻阅《鲁迅诗解》,终于找到了这种说法的历史依据。
  原来,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告诫全党,这两句诗应该成为全党的座右铭。他指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以后的历史时期,这成了权威性的解释。但查遍有关工具书,“千夫”的解释竟和“敌人”无关。而是指“许多的人”的意思。
  那么“垂死之力量”,确切应为什么?我想应该为“千夫指”。“千夫指”即“千夫所指”的省略。古代散文、诗歌往往因为字数或格律的限制,将较固定的词语的个别字省略,有的甚至连名字中的某一字也减去,叫省称,如《腾王阁序》中“杨意不逢”“钟期既遇”的杨意,即杨得意的省称;钟期,即钟子期的省称。鲁迅《自嘲》诗中的“千夫指”也是为和“孺子牛”字数相对而省称的。
  “千夫指”原为“千人所指”,典出自《汉书·王嘉传》。王嘉上书给孝文皇帝,其中写道:“......财皆民力所为......今贤散公赋以施私惠,一家至受千金,”“往古以来贵臣未尝有此,流闻四方,皆同怨之。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为之寒心。唯陛下省察。”
  这段奏文中,王嘉提出“财皆民力所为”的观点,肯定了劳动创造财物的真理。同时指责董贤搜刮民财为千夫所指不得好死,并劝谏皇上省察。
  在《辞源》和《辞海》中,均指出这一成语的出处。
  《辞源》[千人所指]:谓被众人指责。汉书八六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即众怒难犯的意思。
  《辞海》[千人所指]千人:许多人;指:指责。形容触犯众怒。《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亦作“千夫所指”。
  《汉语成语词典》更为明确,直接写作[千夫(人)所指]。
  由此可见,“千夫所指”即“千人所指”无疑。对中国历史研究颇深的鲁迅先生不会不熟悉这个典故。而按照成语的固定性原则,千夫,本指“许多人”,决不会随意变成指“敌人”。
  这样看来,毛泽东的理解就出现了问题,如果“千夫”指敌人,那么按里谚所说,这句诗就成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的指责,鲁迅将“无病而死”。这不成了鲁迅触犯众怒,遭人痛恨了吗?所以正确的解释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所指之人,即横眉冷对众人指责的人。众人指责清政府,鲁迅就横眉冷对清王朝;众人指责北洋政府,鲁迅就横眉冷对北洋军阀;众人指责国民党政府,鲁迅就横眉冷对国民党统治者。这才体现他对反动派“一个也不宽恕”的战斗精神,体现他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当时产生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对“千夫”的解释,可能出于望文生义,没有做更深入地理解。又由于他的地位和权威性,使他的话成了至理名言,没人提出疑义。但毛泽东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历史和语言的,用词犯点错误是难免的。这正应了他的另一句名言:只有死人和还没有出生的孩子不犯错误。但时至今日,应该还“千夫指”以本来面目了。
  
  贾慧卿,女,高中语文教师,现居河北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