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教学与说话训练

作者:余桂岚 周金成




  一、说话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机会大大增加,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人与人的交际、沟通最主要、最便捷的方式还是“说”。可以说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专家研究表明,“说”与“写”作为信息输出方式在人类交流中分别占30%和9%,显然“说”的方式表情达意,比“写”的使用频率大得多。正如汪缚元在《口头艺术》中所写的:“在重大的国际争端中,有时一席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在外交谈判中,有时一席话可以使祖国的荣誉和尊严得以维护;在与外商洽谈中,有时一席话就能挣得亿万财富;发表施政演说,有时一席话可以使听众热血沸腾,信心倍增。”因此口才已成为现代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立身、处事、接人、待物、竞争、生存的基础。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学生说话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做忠实的听众,他们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站起来说话未曾开口面先红,或低头不语、含糊不清、不知所云,或结结巴巴、无头无尾、语无伦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这种现象是与考试指挥棒的导向有关系的。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没有摆脱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一份试卷能多得分的是阅读和写作两部分,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现象十分突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
  2、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确定,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仍陷于填鸭式、满堂灌、形式主义泥淖中,这就使学生没有机会发言。有时学生好不容易有个发言的机会,但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的闪光点缺乏热情和肯定。若学生口头表达中出现缺点问题,不合老师的意,不要说鼓励、点拨,甚至会迎头一盆冷水,遏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因而造成学生想说但怕说,不敢说,导致不“会”说,不“能”说。
  3、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考试的压力,分数第一的影响,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近乎空白,学生自己组织的班会、团队活动等已不多见,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活动、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几乎被挤出校园,学生“说”的权利无疑被部分或大部分地剥夺。这样,学生缺乏口头表达的良好氛围,缺乏应有的口语能力训练的环境,没有一定的活动形式作为口头表达能力形成的载体,要想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等于一句空话。
  
  三、说话能力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大语文”原则。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说话训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语言能力的反复实践。
  2、循序渐进原则。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比读写能力更复杂的能力,它的构成中还包含有举止风度、语调音色、应变机巧等等因素,它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复合体。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尤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进行科学的训练。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培养,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3、灵活多样原则。“说”的教学有着自身的优越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即随机性,说话训练可以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活动等领域随时随地进行。朗读、复述、提问、讨论、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读书活动、演讲、辩论、交谈、口头作文等都属于说话训练的范畴,体现其多样性。有趣的活动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不断变换形式,以竞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可指名说、抽号说、串说、四人小组选代表说、小组选代表说、自由争议等,增强他们的表达欲和争辩意识。
  通过训练,使学生由“厌烦说”到“愿意说”,由“要我说”到“我要说”。
  
  四、说话能力训练的途经
  
  1、语言积累。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积累之重要。那些精练的成语、脍炙人口的锦言佳句是那样广泛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让学生们大量积累这些词句,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贵和可靠的思维训练和言语训练,是他们学习和发展说话能力的内容素材和形式规范。
  2、生活积累。说话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观察自然风光,体察世态人情,深入人们的内心以了解情感世界的精微奥妙。要求学生用日记或生活札记的形式,抓住细节特征记录下来,并深入思考生活,这样,既积累了说话的材料又训练了思维。
  3、心理素质的培养。说话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它是以表达为中心的将思维快速转换成口语的过程。但是,学生的说话学习,并不是冷漠地、被动地、消极地进行的,而总是伴随喜、怒、哀、乐、惧等各种各样的情绪、情感,并根据自己的或社会的需要对说话采取亲近或疏远的态度,这就是心理过程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在说话活动中,学生还根据自己的需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在说话中克服种种困难,这是心理过程的意志因素在起作用。这些知、情、意等心理因素在学生的说话活动中都起着特定的作用。
  
  余桂岚,周金成,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