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边城》人性美背后所隐伏的悲痛
作者:金 波
沈先生有言:“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卖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他在此处所说的“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纵观《边城》一文,这不正是要告诉我们,湘西人的思想上也存在劣根性——迷信、落后、愚昧,甚至有些残忍,这难道还“美”吗?
首先,这座湘西小城到底具有怎样的人文环境呢?“小城是安静和平的,却也是川东商业交易的接头处……真正成为他们生意经的,只有两件事:买卖船只,买卖媳妇。”在这里,人仅仅只是一种“商品”,一种有价的“交换物”,人不能真正成其为人,何乃“人性”之论,更谈不上美了,所以山清水秀之间便有了势利与粗俗。“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这些文字写在文中,好似作者不经意地几笔,然而就是这些不起眼的语言,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边城人的冷漠。其次,小城人的亲情关系又如何呢?翠翠是这座小山城的一株“灵芝”,可她的出生和成长却是非自然的、非正常的。她的生母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她的父亲是一个茶峒的军人。后来,他们两人相互爱上了对方,并且发生了暧昧关系,却又不能一生相守,于是军人在痛苦中服毒自尽,母亲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后追随军人而去。年幼的翠翠在年老的祖父的抚养下逐渐成长起来,她从小缺少父爱母爱的呵护,居然奇迹般地长大成人,可对她而言,这毕竟是人生的莫大的缺憾,这种“缺憾”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不需多言,稍有生活经历的人,就能品味其中的真谛。再次,小城的年轻人的婚恋又怎样呢?爱情本是人生极为可贵的情怀,这也正是小说着力表达的一个重心。清纯的翠翠和重情的傩送一见钟情,于是爱情的种子在各自的心田扎下根,并逐渐成长起来。倘若没有意外,他们的爱应会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可偏偏节外生枝,傩送的亲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按照当地的风俗,两个男子同时爱上一个女子,就应以“绝斗”的方式来解决,这其实是极为原始的一种野蛮行为。最终虽然没有血腥的残杀,可兄弟二人仍有一个无法逃脱死亡的厄运——天保闯滩落水而亡。一个深谙水性的“水鸭子”居然以一种不太可能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仅仅是个意外吗?除此之外,傩送和翠翠的爱情之路上还有其他的阻碍: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他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在这些新的情况下,连一向豪爽的船老大顺顺也变了性情,他“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边城人的自私、狭隘、迷信、愚昧……在这里不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吗?这样,年逾七十却一向坚强的老船夫为孙女的命运更为担忧,深深感到痛苦和无奈,带着无尽的牵挂在雷雨之夜悄然离世。傩送也退却了,只身下了桃源,留下翠翠独自一人守候在渡口,等待不知归期的心上人的归来。有这样的结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这就较好地为沈先生创作本文作了诠释:淡漠的人情,残缺的亲情,无望的爱情,不正是人的劣根性造成的吗?或许这正是沈先生所说的“隐伏的悲痛”吧!思及这些,我们不能不产生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强烈的感伤。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而这种“向善”又不仅仅是“属于社会道德方面‘做好人’为止”,而是让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到另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在沈先生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边城》一文正是给读者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从深层理解人生与生命,便于我们爱护生命,珍惜人生。如若不然,历史的悲剧又将会再次发生。
金波,中学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