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出格”

作者:陈振华




  教学中,由于受外界环境多侧面、多层次、多样化地相互作用的影响,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发生,学生的学习表现“出格”,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出格”更为突出,作为教者,如果能灵活妥当地去处理,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面对“天真”的问题,鼓励引导
  有位老师在上《乡下孩子》一课时,让才上二年级的学生用“曾是妈妈怀里”一句中的“怀”组词时,有的学生组成的有“怀抱”、“胸怀”等。有一个平常很少发言的同学挠挠头,站起来响亮地说“怀孕”。这时,同学们大笑起来,教室一片笑声。老师问他知道什么意思,他说不知道,又问他从哪里学来的,他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面对停不下来的笑声,老师讲话了:“同学们,请安静下来!首先老师要表扬他,他很好学,能从电视上学知识。同学们,不要笑了,我告诉你们‘怀孕’的意思……。这个例子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以亲切、生动、形象易懂的语言来与学生对话,学生的调皮、嬉笑、大胆、童心童趣、成人话词句等等得到了有效引导,并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和提升。
  2、面对“多元”的理解,把握好“度”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特别是有的学生好钻牛角尖,容易陷入思维的误区,这就要求教者会因势利导,求真务实。
  有一位老师在上《范进中举》一课,在学到范进大声嚷叫“好了”这个情节上时,让学生大胆想象此时的范进脑子里可能会闪现怎样的情形?学生说出了诸如“我将会吃上山珍海味,坐在轿子里,在众人面前炫耀……”等等情景。可有一个学生说出了“我坐在灯火辉煌的别墅里,喝着啤酒,吃着烤鸭……”这样的情景。面对这个学生的答案,教师立即予以匡正,告诉学生不能给范进这样的古人贴上现代人的“标签”,并由此引导学生掌握好理解的“自由度”。
  3、面对“网络语言”,去伪存真
  时下,网络“新语言”在学生中很流行,这些时髦的语言不断出现在学生的口头上、周记里、作文中。针对类似的“问题”,这位教师专门安排一节作文评讲课,要求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利弊进行了辨析。最后这位老师作了总结,教导学生对网络语言要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在使用上做到去伪存真,因为它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在现阶段只能在网络和多媒体的条件下有针对性地运用。特别是什么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这样的语言在交际中对很多人来说没有意义,它到底是电话号码还是特定语言?如果说是特指、专用的语言,那它换一种语境其意思就大相径庭了,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样的教导,让学生深受启发,懂得了正确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陈振华,教师,现居湖北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