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语文课的另类教法
作者:余明林 马爱莲
反观我们某些语文教学,老师上课四平八稳,学生学习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怎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新课标精神的贯彻,仅靠喊几句“自主、合作、探究”的空口号是不行的。语文课必须出新,只有出新才能展示语文的魅力,只有出新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只有出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下面是我在语文课上的一些尝试,请各位同行指教。
一、古文新编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难在内容的理解,难在词汇的积累,难在审美情趣的提高。学生倒也想“穿越时空隧道”,和先人对话,但总感觉“想说爱你不容易”。模仿创新,鼓励“盗版”,则会使古文的学习充满情趣。如学习《陋室铭》,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后,让他们旧瓶装新酒,写出了《教室铭》、《教师铭》、《校园铭》等,下面是学生仿写的《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春风拂面暖,草色入窗青,疯打有同桌,谈笑无人间。可以听音乐,写情信。无书声之乱耳,无作业之劳形。校外游戏室,校内小饭厅。心里:能混则混。
二、吟诗作对
新教材都把对联文化纳入其中,对联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九岁县太爷》、《宰相刘罗锅》等影视剧中的巧联妙对,更是让学生津津乐道。语文课堂上,新课的导入,内容的概括。语言的品味,人物的评析等,经常采用吟诗作对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效果甚佳。下面是我采用这一方式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课堂片断。
师:本文作者不久前离开了我们,终年99岁。老人家去世的时间暗含在这幅对联中,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大家猜猜是几月几日。
生:正月十五。
师:对,诗人就是在这个诗意的节日里仙逝的。下面我们就用对对联的方式学习这篇课文,同时表达对诗人的缅怀。我出上联,大家对下联:人家说了再做。
生:我是做了再说。
师: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
生: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师:他,是口的巨人。
生:他,是行的高标。
师:这几幅对联是对闻一多先生的总评价。下面,我们再用一幅长联概括闻一多的主要事迹。上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废寝忘食,多年艰辛凝成《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博学睿智的诗人学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前几幅是课文原句,所以学生脱口而出。此联暂时难住了学生,通过推敲上联、研读全文,小组交流,不断修正,终于对出下联。)
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言行一致,昂首挺胸,起稿政治传单、大呵特务、游行示威——人勇无畏的民主战士。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在对对联的过程中,既品味了语言,又培养了语感。
三、戏说语文
有人撰文反对戏说语文,认为这是一种“低俗化倾向”,是“油腔滑调耍贫嘴”,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冰心在《我的大学生涯》一文中曾说,读预科时,中文老师多是前清的秀才或举人,讲书时不会旁征博引,十分无趣。这话今天仍值得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深思。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根据需要插科打诨,或嬉笑怒骂,或诙谐幽默,或引经据典,肯定会使课堂妙趣横生。
试卷讲解可谓枯燥吧?“戏说”则别有风味。例一,“金銮殿”的“銮”,学生少写了两点,我打趣说:“大胆书生,竟偷到朕这里来了,快把两块黄金交出来。”“乌合之众”“地利不如人和”,学生把“合、和”都写成了“河”,我讲解后补上一句:“今后遇河要小心,不然掉下去就麻烦了。”例二,选择题出现争执,有说选A,有说选B,我拖长声调:“选A——”一部分学生喜形于色。我接着说:“是不可能的,应该选B。”学生会心地大笑。接着讲明道理,学生心服口服。例三,讲文言文节奏的划分,引入故事:从前一媒婆给一丑女找婆家,书信上写“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小伙一读: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就应下了亲事。等娶回丑女一看,怒气冲冲找媒婆理论,媒婆不慌不忙地说:“我写的清清楚楚,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你自己同意的能怪谁。”男方哑口无言。学生在笑声中懂得了文言文节奏划分的重要性。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博采众长,把欢乐元素融入语文,就一定能使“语文学习课,堂堂都欢乐”。
余明林,马爱莲,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