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让学生走出分数的困扰

作者:周艳平 袁 立




  新课标再次阐明了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筛选学生,而应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必须赋予新含义、新范畴,分数绝不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唯一标准。
  
  一、科学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读、写、听、说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单一的考试成绩根本不能说明任何实质性的问题。科学的语文课程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是教师教学中采用的有利手段。教师从多方面科学评价学生,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让学生重拾自我,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健康成长。所以,我们提倡的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科学评价应具备的特征
  
  (一)发展性
  学生正处于可塑性很强的时期,每个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自身所具备的素质不同,个体差异必定存在。而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又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因此,语文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多样化
  既然仅仅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不科学的,那么,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就不能是单一的手段。我们这里所说的多样化指的是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多样化。比如,近几年来,我们采用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即测试成绩和日常激励性的描述性评价相结合;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方法等等。
  (三)全面性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必须是全面、全员、全程采集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信息,全面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和效果。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现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内容及具体方法
  
  新的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那么,语文课程评价也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既要看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如何,又要看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是否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科学评价一个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
  第一,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的表现。
  首先,评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求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参与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标准为: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发言率高等。这种评价让他们体验到主动学习的愉悦,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这样的评价也才有意义。
  其次,评价学生合作的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能力更加全面,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出台相应的评价和鼓励方法,通过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来激发他们在课内和课外合作学习的兴趣。
  再次,评价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养成寻疑、质疑、释疑、解疑的习惯和方法,勇于思考,富于想象,敢于创新。那么,一个学生是否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就直接关系到语文素养能否提高。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质疑问题的精神,及时加以评价,大加鼓励。
  第二,从日常学习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评价,以扬长避短。
  第三,从检测情况来评价学生。检测可分为随堂检测、单元检测、期中检测、期末检测等,教师可根据检测的实际情况来评价学生。但这个评价与传统教学的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是学生综合评价的参考之一。目的是通过分析检测结果,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帮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一定不能让这个成绩造成学生的困扰。
  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只有多方面信息相结合,才能给学生一个适当、贴切的评价。
  说到底,我们提倡的语文课程评价方法,应从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基本能力等多方面加以评价,让学生走出分数的困扰,让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周艳平,袁立,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