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让美育走进语文学科

作者:林敏凤 夏晓红




  郭沫若曾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而语文是最具有美育特征的人文课。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l、运用工整、漂亮的板书和名家字帖、字画创造美好氛圈。
  板书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精华的提炼,精心设计并勾画出的直观图形。对语文教师来说,板书最好要写楷书,因为楷书具有端正大方、优雅、娴静、凝重、端庄、中正廉明之美。名家字帖、字画具有匀称、平稳、方圆、紧凑、简练、柔韧、流动、雅逸之美。名家字帖字画和漂亮的板书能陶冶情操,培养良好作风习惯及心理品格。如果某位学生经常接触名家字帖和漂亮的板书就能受到感染,潜移默化,从而千方百计地去练书法。把书写当作一种享受,不再需要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练习书法。可见运用工整、漂亮的板书和名家字帖、字画能创造美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创造美的氛围
  让语文课富有活气,充满魅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自觉去欣赏汉语的语言美,陶醉于语言艺术的意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必须具有优美的教学语言,教师如何做剑教学语言优美呢?首先,发音要适当,停顿要准确。其次,词汇要丰富,知识面要广。最后,要充满感情,声情并茂。教师有了优美的教学语言,学生就能获得美的享受,就能认真自觉地接受知识。例如:在讲《炊烟》一课时,老师非常传神地说了这样一段话:“山坳里的炊烟,炊烟下的小木屋,小木屋里的真诚、纯朴,人间最香甜的美餐,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的我,正如久旱逢甘雨一样享受着人间最美好的生活,怎能不心醉呢?”学生在这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也会自觉地去学习优美的语言。
  
  3、要求学生适量地背诵诗文
  诗文高度概括,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它不仅具有美好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丰富、优美的语言。尤其是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形象、富有色彩韵味和语感。背诵诗文能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意境,同时能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背诵诗文还具有培养审美想象力的作用。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即人在审美观照中,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之物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②审美想象与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分不开,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背诵诗文,是储备情感记忆,因此背诵诗文能够培养审美想象力。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积累审美经验
  美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作品中,要人们仔细地观察,才能发现它的存在,才能鉴赏到它的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鲜花、游鱼等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以其不息地运动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造广阔的审美领域,让学生观赏其中的美,如果本区域没有这种景物,可通过VCD、课件等创造审美领域。例如:在南方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可通过VCD让学生观赏气势雄伟的北国风光。这样,学生不但热爱北国风光,而且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美,就必须带领学生向社会生活、实践拓展,了解英雄、楷模先进人物的事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艺术美存在于影视、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之中,要让学生多接触、影视、文学等,开展影视评价、文学作品鉴赏活动,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对文学、影视产生兴趣。
  在教学语文时,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渗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蕴藏在语文学科中,语文学科的内容多丰富、多美,从而,学生能不断地积累审美经验。
  
  5、传授初步的美学理论知识
  这里的美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美学,这是从理论的高度对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和审美现象加以概括,以便去指导人们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实践。因此人们掌握了美学理论知识就能在理论上弄懂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之中的,美在语文学科教育中又是以哪些具体形态存在的,应当通过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在语文学科中发现美、创造美,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陶冶学生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着这样的教材,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如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林敏凤,夏晓红,教师,现居浙江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