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初中语文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
作者:陈小波
一、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意义
1、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素质教育对现代公民的人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就是创新性的凸显。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一项重要标准。由此,学校教育系统必须从“封闭”向“开放”状态转变。与之相适应,学科教学在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软环境的建设,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心理环境。
2、学科教育的功能要求。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基于这种人格形成的教育着眼点,实际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建构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通过知识载体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3、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挖掘人的心理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如果说,以上两点讨论了学科素质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发展的要求,这里则主要从个体差异性的角度去看待学习环境的作用。初中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性的关键阶段,及时把握时机对其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关系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创造潜力,需要我们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二、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的途径
1、丰富认知环境,给创新人格以培养的天地。
(1)资源环境。语文学习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渐进的、非线性序列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文本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文本的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并把生活作为自己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是以“孔乙己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是社会造成的”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结果学生在辩论中很快且牢固的掌握人物形象、文章主旨,而且锻炼了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时空环境。资源环境的开放式引起时空环境的广阔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一节课文一个课时的固有习惯,不拘一格打破教材编排序列,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先让学生尽情地去读《水浒》中有关鲁达的几章,让他们对鲁达有一个丰满的感性认识,结果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思维环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伸的空间。在教学中,不能以某个现成的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观点,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错误,从而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并进行疏导、调适。例如在教学《陌上桑》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就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使君并非是一个无耻之徒,甚至可以认为是个君子”,并充分阐述了理由,学生思维的火花顿时蔓延开来。
2、优化评价环境,给创新人格以培养导向。
(1)更新评价观念。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要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要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
(2)完善评价方式。决不把考试与评价划上等号,考试仅仅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在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除了考试测验以外,还采用访谈、观察、范例考察、个人经历记录以及档案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在评价主体上,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相互结合起来。
通过评价环境的优化,学生不仅对评价的恐惧心理减少了,反而更期盼评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态;对评价的态度也由关注一个分数变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的反馈。
3、和谐的交往环境,给创新人格以培养的氛围。课堂教学与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开放式环境创设正是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项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相互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环境的和谐发展。
创新人格培养是多种因素共建的综合系统工程,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学习心理外部环境的构建为运作机制,只要我们抓住心理环境外部与内部的契结点进行有效的探索,一定会取得积极的效果。
陈小波,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