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灵魂

作者:陈运胜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会使学习进入情感、生理和人格等生命领域。有了体验,语文教学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一、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思维活动。学习不能包办代替。体验是独特的,不同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兴趣爱好相迥,性格经历各异,对同一教材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体验就是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去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自己去品味和质疑,说自己想说的话。有了体验,“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就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言;有了体验,就可以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思考的活力,唤醒他们内心积聚的热情。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要求学生理解人物要有自己的体验,并提一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达?”学生的回答犹如四射的光芒,闪烁着灵性和智慧的火花。有的说看到一个不畏强暴、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鲁达,因为他除掉了强占民女的郑屠;有的说看到了一个性格粗暴,做事不顾后果的鲁达,因为郑屠虽强占民女,但罪不至死,就是死罪也该由官府判处;有的说看到了富有同情心的鲁达,因为他救助了素不相识的金氏父女;有的说看到了正在走向刑场的鲁达,因为杀人要偿命……学生不同的体验和发言,不仅使鲁达的形象在交流中丰满起来,而且展现了他
  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多彩的创新精神。
  体验是一个自主的、动态的心理过程。没有体验,就没有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无法使学生释放出相应的独立思考的潜能。
  
  二、情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情绪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兴高采烈还是愁眉苦脸,是主动还是被动,都直接取决于体验性。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忽视了情感体验,致使他们产生困惑、苦恼甚至恐惧等消极心理。“体验”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共出现了16次,这是强调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验证。阅读教学一旦渗进体验,就会产生一种激情,这是一种能触及灵魂深处的教育过程。学生在体验中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对课文自我解读,把作品中的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从而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恨,和作者一起在生命的历程中或喜或悲,或激奋或忧伤,或引吭高歌或低声沉吟,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的境地。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学生的思想任意挥洒,始终处于兴奋的精神活动状态。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时,凡有过在“异乡为客”与亲人远别经历的学生,他们都会体验到这种思乡怀亲的情感,并引发强烈的阅读兴趣。教《背影》时,如果老师只一味地讲解分析“父爱的伟大”,那么学生得到的或许是枯燥沉闷和疲惫不堪;如果老师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回忆、寻找和体验课文中类似的父爱,那么学生收获的一定是愉悦的情绪和求知的欲望。
  
  三、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生命发展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是课改理念的重要内核。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多彩。
  很多老师都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然而说教灌输的情感是十分苍白的,它总是游离在学生的心灵之外。情感体验则不同,它犹如阳光、春风和雨露,能促使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情感和品格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用“心”写成的,字里行间自然洋溢着作者生命的灵性。教师只要努力架设生活和教材之间的桥梁,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心灵就会获得自由,思想的翅膀就能展开飞翔,飞进文章特有的境界,飞进作者的心宇,和文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以致获得生命的感悟。
  这种以情化情,以心动心的过程,既是教学的生成,更是生命的发展。教《我的母亲》(作者胡适)时,我采用情感体验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切身体会去思考:“你在生活中的哪些习惯是受母亲影响的?”调动学生记忆中对母亲的印象,以及与母亲朝夕相处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那亲切而又钦敬的深情,从而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涌起一种孝敬父母的激情。这是心灵的洗礼,也是生命成长的律动,因为高尚的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就在此中培养滋生。
  情感体验必须有机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唯此,语文课堂才会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陈运胜,教师,现居海南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