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介绍两种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何晓群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在现实教学中比较突出的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条,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相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随之而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自然而然会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下面概述性地介绍我在实践探索中提出的两个语文教学新模式。
  
  一、体验学习型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学习语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心理活动、蕴含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透视学生的心理奥秘,尽可能把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把和教材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和;把和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距离拉近,使之共振共鸣。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语文体验学习就是通过实践(听、说、读、写、做等活动)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由学生运用体验的方法,去发现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获得所需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逐步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基本策略如下:
  1、设置体验情景。除营造体验氛围之外,其情景问题一般由学生或语文教师根据教科书的要求提出,目的在于为学习者设立进入体验的目标。
  2、搭建体验平台。问题情景设置后,让学生首先体验一下解决问题的甘苦。一般方法有:
  ——自学文本。教师提出学习建议,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本中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
  ——相互讨论。自学课文后,或分组,或集中,或同桌,一起讨论研究,共同感悟学习目标。
  ——动手操作。包括参观调查、阅读表达、作文撰写、即兴表演、实验操作等。
  ——质疑请教。对于难度较大的、一时弄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生生互动的方法解决,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关键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
  ——网上查询。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相关资料。
  3、点击体验成果。学生通过体验策略获得了体验结果,使语文情景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体验学习到此并没有结束,还应让学生对体验结果作出自我评价、自我鉴别。最后由教师指导、点拨、小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把新的语文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更高一级的语文能力认知结构。
  我在教学初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充分实践了这一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如“母子(女)通信”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真切的写作状态;“为母亲洗脚”使学生有了一次深刻的体验,为以后的作文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与情感铺垫……
  
  二、探究学习型
  
  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按照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他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而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交流就是在既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阅读,去倾听,又通过阅读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这里说的“探究性学习”有两种类型,一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资料中收集并筛选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类型也是可取的,但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这种方法受条件、时间的限制不利于实施。二是就所学课文在课堂上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课文中的问题,得出个性化的感受,这种类型是最常见的课型。
  我根据课文实际、学生实际,曾比较成功的指导学生尝试过以下两种方式:
  (一)比较整合
  即对于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课文,引导学生对其相同点、不同点加以比较,进行整合理解,展开探究性阅读。如学习巴金的《短文两篇》,我就引导学生打破每篇文章的界限,对作家借“日”、“月”之名所真正要表达的涵义,进行比较整合的探究性阅读,学生学得深刻有味。
  (二)观点争鸣
  即对于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讲《老王》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就“我的愧怍”开展了探究性阅读讨论。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不同情感体验,谈出了自己的理由,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并没有对这个问题下定论,而是引导他们在辩论中深切体会作家当时矛盾复杂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效果远非串问串讲可比。
  最后需要强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至理名言。本文所提出的模式,也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法,究其本质而言,选择什么课型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
  
  何晓群,教师,现居浙江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