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岳阳楼记》的审美教学

作者:徐忠梅




  《岳阳楼记》以其精辟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峻美的人格等令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传诵不衰,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浅论。
  
  一、感受语言美
  
  课文的语言美由准确、鲜明、生动构成,它表现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上,如语音美、语词美、语句美、语段美等。语言优美的文章,不仅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同时能带来愉悦之情,并能最大程度地陶冶情操,润泽心灵。《岳阳楼记》寥寥数百字,却给人辞采斐然,气势沛然的印象,其语言准确生动、音韵和谐优美、情感丰富起伏,更是妙绝。
  感受语言的准确生动之美。教读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用得最准确生动的词句,并述其理由。学生讨论后归纳如下:如“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的一“衔”一“吞”,用拟人手法,赋洞庭湖水以生命,尽显其浩瀚磅礴、吞吐日月的气势;“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比喻形象,一“跃”一“沉”写尽洞庭湖水在月光映衬下的妩媚。
  感受语言的音韵和谐之美。《岳阳楼记》全文在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这种音韵和谐之美,有时是通过音律的对仗来体现的,如:“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有时是通过整齐的韵脚来表现的,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有的是通过叠词的运用来呈现的,如“浩浩汤汤、霪雨霏霏、薄暮冥冥”等。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通过范读,听配乐朗诵带,学生表情朗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带动学生听,带动学生读,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多方位地去感受和欣赏文章的音韵和谐,旋律抑扬之美。
  感受语言的情感起伏之美。文中除了这种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搭配产生的外在的音韵节奏之美外,还有以情感的跌宕为主线产生的内在音韵节奏之美。整篇文章虽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境和情怀,但这种情怀不是单调平缓的,而是丰富起伏的,兴奋悲忧之情贯于其中。尤其是在文章的第三、四节,写到了“阴”与“晴”两种天气条件下,人们观赏洞庭湖景色的心情变化时,既有两段文字的整体对仗,又呈现出作者情感的丰富内涵及曲折变化,带给读者多样多彩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情感起伏之美,可先让学生品析重点词句,然后披文入情,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读出作者感情的变化,读出节奏的变化之美。
  
  二、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画面、色彩、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由自然万物形成的画面,将作者的情感注入物象,则形成了“意境”。因此在意境中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岳阳楼记》就是这样一篇情感丰富,意境高远的作品。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欣赏这样几幅画面来品味意境美。
  巴陵胜状图:“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是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画面。其境之中,既表现了作者容纳百川般的开阔胸怀,同时又暗含规劝朋友滕子京,虽遭贬谪,但仍然要心胸开阔,矢志不渝。此融意于境之法,可谓高妙。
  春和景明图:“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此图从“境”来讲,扣住一个“明”字,落实在“乐”字上。登楼所见,确是明媚秀丽,使人流连。从“意”来讲,扣住一个“忘”字,落实在“喜”字上,真可谓情景交融,形神俱现。
  霪雨霏霏图:“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吼,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一段从“境”句来看,是扣住“阴”字来写,落实在“萧”字上。登楼所见,阴冷凄楚,令人黯然。从“意”上来讲,作者扣住一个“感”字,落实在“悲”字上。可谓是见景生情,融情于景。
  这三幅画面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同格迥异的洞庭景观图,同时又在“境”中巧妙地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即“意”,是优美意境的典型呈现。
  在详细介绍了三幅画面后,教师可以“美读”的方式来完成整篇文章的“朗读”:让学生闭上双眼,让他们随着教师的美读去张开想象的翅膀,徜徉在波光水色中,陶醉在真情挚语中。叶圣陶先生之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是获得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既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亦是通向作者感情的渠道。它于语文美育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教师深情并茂,字正腔圆地朗读,学生很快就可进入课文情境.接下来可要求学生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描绘这三幅画面。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这三幅图画,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充分感受洞庭湖浩瀚的气势、秀丽的风光、作者的情感意蕴,由衷地感叹作者的神妙之笔。
  
  三、领略人格美
  
  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此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他个体之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能决定其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而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也能反映其独特的人格。如果《岳阳楼记》仅仅只有洞庭湖自然美景之描绘,即使语言朗朗上口,音韵节奏袅袅不去,萦绕心耳,而没有作者丰蕴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博大的人文关怀,那么《岳阳楼记》也算不上一篇绝世之作,此文之所以千古传诵不衰,更在于作者峻洁的人格之美。教师在教学时,可注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首先,可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体现作者思想的句子。如:“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偕忘”“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等等。
  然后再提问:这些语句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或情感?
  学生通过讨论,教师可归纳,这些语句分别体现了作者以下几种情感:
  忧国爱民之思。如“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古仁人们)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居民间又为君主忧虑。范仲淹就是这样做的。范仲淹写此文时,由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两度遭贬谪,被迫离开了朝廷,但他并不因此愤世嫉俗,逃遁隐世,亦或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个清闲快乐,他的政治态度是在朝庭做官就要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居民间又为君主、江山社稷考虑,常怀忧国忧民之思和报国之志,其胸怀是多么宽广和令人景仰啊!
  兼济天下之意。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是体现作者伟大人格,令后人无限景仰和崇敬的名言。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故刻苦攻读,五年不曾解衣睡觉。做官以后,更是恪尽职守,多有善政。即便是遭贬谪时,他都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来自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何等崇高的人格!
  宠辱不惊之怀。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等。《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意思是:不管得到恩宠还是受到侮辱都不惊慌,只是悠闲地欣赏庭院前的花开花落;不管升迁还是贬谪,都毫不在意,只是漫不经心地随天边的云霞自由舒卷。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所不同的是,范仲淹的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淡泊不是简单地逃遁和退舍,而是作者人格的完美体现,是“古仁人之心”的呈现,正是有了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古仁人之心”,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讨论后,接着要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这些句子,通过对这些重点句、段的诵读,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人格之美。最后用课件展示范仲淹的形象,让学生通过读文识人,将其伟岸形象溶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心中,溶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构成我们坚不可摧的民族魂。
  中学语文课堂是一块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善于用一双慧眼去挖掘,必能发现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美点,再加上教师的悉心点引,必能使学生流连在美的大观园中而忘返,身心得以滋养,性情得以陶冶,人格得以润泽。如能这样,语文教育也就善莫大焉!
  
  徐忠梅,女,湖北江陵县六合垸农场中学语文教师,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