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走出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作者:张明文 杨小华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积极地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已成为新时期学习方式的主流。一时间,原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以否定,各地语文课堂可谓生机盎然,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免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课堂提问人次越多越好
  课堂提问应重视效果和目的,不应以“次数”来衡量,而应在“愤”、“悱”之际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予以“启”,“发”,使学生豁然开朗,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提高觉悟。一旦目的达到,即可“止问”。所以提问要注意“适度”,不可盲目、过度、随意,要明确提问仅是顺利落实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讲授应重视提问时机是否“适宜”,问题是否“得当”,数量是否“适度”。
  
  误区二: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率越高越好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越高越能表明本节课的成功,学生学得越好。其实不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应是原有知识结构与新情景存在的一种矛盾,是提供的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被克服的情景,并且同学们并无立刻找到解决的办法和途经,但经过思考、老师的引导,能够找到解决的有效工具、途径,并能从中有较大收获和成就感。这些问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思考的价值,不是全体同学都会回答或回答完全正确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借以对学生进行脑力激荡,并通过点拨,使其逐渐领悟、掌握。
  
  误区三: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体现自主性,发掘学生潜力。教师的角度要转变为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体现主导性,但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讲话越少越好。有的学校认为课堂上老师讲的时间越少,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越长,其效果越佳。甚至还为此作硬性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多少分钟等等。我们是提倡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以往的那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但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取消了。教师应时刻意识到“主导”和“主体”的关系,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解决。至于用多少时间应随课程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并不是一味地强调教师“少讲”。
  上面所说的几个误区都是由于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的。当然,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新理念的贯彻落实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继续努力。
  
  张明文,杨小华,现居湖北安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