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作者:王学玉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学要凭借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超强的联想力、发散性思考力等。
  
  一、语文教学观察力的培养
  
  法国画家莫奈在英国伦敦教学作画时,将雾画成了紫红色,此举引起了英国一些人的质疑。
  为什么作为法国画家的莫奈能很快地感知到伦敦雾的独特色彩,而长期生活在伦敦的那些对法国画家莫奈将雾画成紫红色提出质疑的英国人反而不能呢?这是因为莫奈在作画前对英国伦敦天空的雾作了认真仔细的观察,而那些英国人就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也难怪他们会提出质疑。可见,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对画家重要,对学生更是重要。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宏观的观察力,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地、自觉地观察身边复杂而又未知的世界,并成为沟通各个具体学科的桥梁。观察可开拓学生的思维,可丰富学生的思想。比如学完《背影》一文后,教师可布置一项特别的家庭作业:观察父母亲的背影,然后让学生仿写《背影》,那你一定会被学生细心观察后笔下的父母的“背影”所感动。在作业中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就会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想象力的培养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想象最丰富、最活跃的时期。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有丰富想象力的“金矿”,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善于把握。比如《荷塘月色》中历来被奉为通感手法经典之笔的那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中朱自清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把本来的嗅觉的清香,大胆新奇地比作听觉感受的歌声,充分体现了荷香的似有若无、丝丝缕缕,达到了通常修辞手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讲读中开启学生心智,引发学生想象,学生肯定会有精彩、巧妙的想法。通过训练,诱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路,展开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探索,从而获得创造性的结果。
  
  三、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这是由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的两大优势所决定的:一是语言优势。一切创造及其过程都需要语言的参与。二是思维的优势。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语言只是思维的直接表现。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能启迪智慧并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讨研究,从而形成善思多问、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风格。如《孔乙己》一文,采用“一线串珠法”,即作者用一个“手”字巧妙地将全文联系起来,这些全新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在热烈争议中冷静思考,学会相互倾听、相互启发、善于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见解,诱发创新灵感。
  
  四、语文教学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与客观事物接触,在脑子里留下痕迹,形成记忆。这种记忆一旦被当前所接触的事物触发,便产生了联想。学习生活中也可经常诱发学生去联想:说到沙滩就会想到贝壳和沙滩下的脚印,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从而抒发对天真、纯朴的童年生活的怀念;更要有“一粒沙子见世界”的以小见大的情怀。看到树苗可联想到孩子,由园丁想到教师;由育树的辛劳、精心可联想到毁树的轻率、无知;由丰硕的果实,想到耕耘的辛勤劳作、精心的管理及默默的奉献等。学生若能从具体事物出发联想开去,思路一定会开阔。因此,我们实在有必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一种广阔的空间、一种充满活力的环境,从而使学生都能拥有超强的联想、活跃的思路,并且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五、语文教学思考力的培养
  
  著名诗人歌德说:“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如教读《卖炭翁》一文,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卖炭翁烧出这满满一车炭容易吗?②他为什么要冒着严寒,赶着牛车到南门外去卖炭?③为了使炭能卖一个好价钱,他带着怎样的矛盾心理?④这一车炭后来给谁“买”去了?这是一次公平的“买卖”吗?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大胆思考,多角度思考,从而建立学生善于质疑的品质和问题意识。
  思考需要引导学生求同求异,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而且能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荷塘月色》与《绿》在背景、景物描写、抒情及笔法等方面有什么异同?学生的思考力在这种求同求异过程中碰撞、交织,发散思维能力大大增强。
  语文教学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基础”,向写作迁移,向课外延伸,向生活拓展,让学生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驾驭知识的主人。
  王学玉,教师,现居河南鹿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