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从人文角度论高中语文教学基本理念

作者:李明胜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充满着丰富深远博大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继承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的语文课程对语文教育价值本位的认识,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语文课作为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从人文角度探究高中语文教学基本理念。那么,语文学科从人文功能角度,有那些基本理念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基本理念,即在教育学生为学的同时,也教他们如何做人;在塑造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学生的内在心理特征变化。
  基本理念一:扎实授学与精心塑人
  在首届国际汉语言教育研讨会上,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新时代所要求的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更不是书口袋、书橱,而是能独立思考,思维敏捷,素质良好,有合作精神,有创新精神的建设者,能适应社会的浪里淘沙的残酷考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扎实授学又要精心塑人。
  人类的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定为三德——智、仁、勇。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只有三者具备,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那如何才能让学生不惑呢?作为一个育人者,最要紧的是养成学生的自我判断力,尤其是常识判断力。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天狗吃月……那么,一定会导致学生什么事都毫无主见,碰见一丁点疑问,就求神算命解决。可是,是不是说教师让学生精通生活常识和基本专业知识就一定不惑了呢?还不能,宇宙和人生都是活的,学生每日碰见的事理是复杂多变的,不是单纯刻板的,倘若我们教师不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学生一旦自已遇事,定将手忙脚乱。
  那怎样让学生不忧呢?为什么会不忧?中国先哲人生观认为,“仁”这一字,儒家的人生观精要都已融入其中。“仁”简而言之,即普通人格之实现。那忧又如何?古往今来,大凡忧者,易患成败得失。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易经》六十四卦云:始乾而终未济。正因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能容得我们创造进化。因此,我们教师在授学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做的事不过是在宇宙进化几万里长途中往前挪动一寸,两寸哪配得上说成功?然而不做,可就真的失败了。仁者看透了这份道理,坚信只有不做,才算失败,肯做就不会失败。所以《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那如何又能让学生不惧?有了不惑、不忧的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但这属于意志力薄弱方面的问题。一个学生若是意志力薄弱,即使有丰富的知识,临时也用不着;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卦。就拿战场上的那些官兵来说,能说他们不爱国吗?可由于犯有这种意志力薄弱的毛病,临阵脱逃者,时而有之。奥楚蔑洛夫说:“意志力薄弱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意志力变得坚强?头一件大事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心地光明。孟子云:“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不慊于心,则馁矣。”又云:“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第二件事是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为劣欲所牵制。孔子说:“和而不流,强矫哉,中心而不倚,强哉矫。”假如一个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凡事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那谈何勇,谈何不惧。
  总之,学生知识的多寡与学生的为人并不成正比,只有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法则,才能让学生的知识与做人成正比。反之,知识学得越多越糟。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育人使命,如果我们生活在人性的丛林中,还不能理清我们的育人方向,那我们的心血将化作一股毒液,对学生贻害无穷。屈原说:“何昔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届其有故兮,莫好修之害也。”教师今日的始点关系到学生明日的终点。
  基本理念二:明辨性格与分析心理
  浙江郭吉成老师,撰文《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在充分肯定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及其语教管理模式意义的前提下,从学生的性格完善、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质疑。尽管他没有深入探索学生性格与心理的内在联系,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思考。
  人,是天地之心,是万物之灵长,但自从人类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就有一种心理困扰,这种心理困扰的差异铸就不同的性格命运。“上帝啊,我该怎么办?”这是西方人的心理困惑,是焦虑和刚性的抗争。“吾十而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中国人心理的感悟和淡泊柔韧的性格态度。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民族心理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学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生的性格与心理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于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怎样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性格与心理,是值得深思的。不同的学生,在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家庭背景,同样的生活际遇,同样的智商的条件下,有的成绩直线上升,有的一蹶不振。这难道仅仅是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差异吗?难道没有性格与心理的因素吗?
  最近,美国公布了一份权威调查,显示了美国近20年来政界和商界的成功人士的平均智商仅在中等,而情商却很高。其实,情商的要素基本上都包括在性格与心理因素之中。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塑造学生的健全性格与心理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上更多的是只注重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格。像一台机床,力图生产的是成批的标准型产品,却忽视了个性与共性的共存性。
  曾经有这样一个材料: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家会把斧头借给我用吗?那可是他新买的呀,他舍得吗?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大方的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一把斧头都不愿借,这个邻居也太无情无义了,这算什么邻居!王生边走边想,越想越气,于是他怒气冲冲的说:“留着你的斧头自己用吧!”然后扭头就走了,邻居则莫名其妙的站在那里。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很明显,王生的问题出在他的内向性格上,正由于这种性格,导致他心里的胡乱猜疑。
  同样,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令人警醒。学生在被忽视个体性格,甚至在完全不允许有个性存在的强迫和高压下学习,缺乏应有的人际沟通,久而久之,酿成了他们的憎恨、愤怒和叛逆。曾有人对诸多学生调查:你高考完了干什么?回答出奇的一致:“烧书”!有的甚至回答:“我要把书背到学校门口,一页一页的撕着烧。”报刊杂志上也有这样一则记载: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交给老师一篇文章,写道:“我现在最恨老师,老师每天布置那么多作业,我们连玩都不能玩。我长大了一定要把老师全部杀了。”以上现象真让人寒心,它从一侧面说明,忽视学生的性格与心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师,在教学途中应善于从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行为中,透视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与心理。例如:同样写一段有关“孤独”的文字,同样运用排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个学生写道:“孤独是沙漠中一株挺拔的仙人掌,孤独是深海里的一只孕育珍珠的蚌,孤独是深巷里的一串微弱的脚步声;孤独似一阵风雨,冰凉迷朦中带着温暖、透出清新。”而另一个学生写道:“孤独是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那声响彻古今的浩叹,孤独是阮籍穷途未路时感天动地的恸哭,孤独是哈姆雷特站在海边作出的生存与毁灭的抉择,孤独是顾城那双黑夜焦灼的眼睛。”
  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这两位同学各有千秋,但仔细一琢磨,可以看出前一个学生性格外向且明晰,善于观察生活,心理感悟颇深,可又不乏未成年人的天真、浪漫。后一个学生性格较为内向且孤傲,心理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忧郁与失落,但又不乏进取的精神。如果这时一个老师褒此贬彼,那么学生的心理创伤与才情压抑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反观李阳“疯狂英语”的成功,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性格迥异的学生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学会明辨学生的性格,分析学生的独特心理,从学生的性格心理角度对症下药,认真对学生进行心理与性格方面的分析思考,将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
  
  李明胜,教师,现居江西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