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文言文教学的最佳突破口

作者:赵孝云




  一位老师请我看一下她的《兰亭集序》教案,看后我感到青年老师在备课上下的功夫很深,备课细致,预案做的也好,但备学生却不够,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不够好,于是我便为她稍作指点。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一一听、说、读、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自始至终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疑,恰当诱导,优化方法,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能动状态,多读、多思、多练、多背,从而使教学结合,主导主体结合。
  一、利用学生的特长,激发学习的热情
  这位老师反复地思考,想找课文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的连接点,在冥思苦想的时候,到班上转转,看到一个的学生在安静的素描,于是灵感来了,《兰亭集序》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于是吴老师先让学生预习,与预案稍有不同的是,要根据课文画一幅画。同学们很兴奋,纷纷拿笔挥舞起来。第二天上课老师提前到教室,看着学生丰富多彩的“得意”画作,老师指出最好与课文的内容相符合,请一个绘画好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们议论纷纷,老师又强调根据课文内容对她的绘画作出评价,同学们说好,老师又问好在哪,要求用课文的内容描述,同学们一一回答,并加以评点。学生很少发现画中的竹子安排的地方与“映带左右”不符合等瑕疵,吴老师就引导学生读课文,对“映带左右”进行解释,讨论过后学生明白了:“映”是“映衬”,“带”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环绕,围绕”的意思。“左右”是什么的“左右”呢?于是找到了第一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左右”是兰亭的左右(周围)”。于是将竹子“搬”到亭子的周围,老师趁机又问“山上树木很多,作者为何只写竹子?”学生们又讨论开了,有的说到了“岁寒四友”,有的说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吴老师笑了,在画与文的结合中师生找到了对古人的敬仰,精神上受到了洗涤,在图画的引导下,师生一起充满激情地背诵着……
  二、以生活体验认知,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仍以这位老师的《兰亭集序》为例,文中第一段描绘了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景中胜景,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信可乐也”的境界,可是第二段有一个字与这种“乐”不相符合,吴老师请学生去找一找,学生迅速地读课文并且很快就找到了“痛”字,老师问“面对如此美景,作者痛什么?”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在几分钟的思考与讨论后,学生们发现了关键所在,纷纷说道:“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原来是在痛时间的流逝之匆匆,感叹生命的有限。“痛”字该如何解释呢?下面同学们议论开了:“痛苦、痛惜、珍惜……”
  一切已经在一思一答中见分晓了,于是老师又和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情感,老师调动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对于文本理解更生活化。终于在热情的回忆生活中将《兰亭集序》全文的情感一一分解。最后,老师和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图画共同背诵全文。
  让学生动手,动情展示自我,感悟时光,感悟生命,诗情画意地学习了文言文的一些知识。这篇课文的教学,特别是学生的绘画作品和个件展示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体验认知,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统一。
  三、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达到常教常新的理想境界
  一位物理学家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敢说,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掀开课文的“红盖头”。这个支点,就是最佳的教学突破口。
  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可以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心理学家根据经验和实践证明,认识内驱力多半从好奇的倾向派生出来。学生这种心理倾向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认识内驱力。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因为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就是从激发学生心理倾向出发,以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呈现出新颖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审视作品个性,教出特色,达到常教常新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把握作品个性,处理教材也像“解牛”:选点、切入、动刀。其中选点即选择突破口,最为关键。抓住课文关键,寻找最佳教学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教学、优化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游刃有余”。
  
  赵孝云,教师,现居武汉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