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以新课标激活古诗文教学

作者:刘国富




  近年来,陆续问世的语文新教材,文言诗文所占比例明显加大;高考以及各地中考的语文试卷,文言诗文所占分值明显增加,而且加大了难度,增加了动笔表述的翻译题和鉴赏题等主观题型。然而文言诗文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学生对文言文有隔阂,不感兴趣;老师觉得学生难懂就满堂灌,让学生做笔记,然后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这样弄得文言诗文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要激活文言诗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由深入浅,循序渐进
  
  新课标出来了,经过几年试点,现在全国正大面积推广实施。以新课标为依据的新高中语文教材出了好几本。古诗文部分如何选择文本、选择哪些文本和如何编排?各套教材的编者,都有自己的理念和编法。但笔者以为,应吸取过去教材古诗文篇目选择和编排的教训,秉承新课标的新理念和新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认知规律,确立“浅入深出,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方便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教与学。
  其一,文本选编的顺序,应由今到古,溯流而上。2000年2月第二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按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由古到今,去选择和编排文本的。但这个学习顺序,无论从内容的深浅看,还是从文字难易看,都缺乏对中学生初学文言诗文的心理认知规律的考虑。按照学习的心理认知规律,理应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去学。因此,笔者以为教材的古诗文文本的选择与编排,应尽可能地遵循这条规律。如第一册第一个文言诗文单元,可选晚清和近代的文言诗文。如《与妻书》《乙亥杂诗》等,由于时代较近,思想感情和内容上容易理解,文字上的隔膜也较少,学生自然就没有了畏难和厌学情绪。由此溯流而上,到高年级再学时代久远、文字和内容深奥的古诗文。凡学习,都是从简单容易的学起,有一定积累之后,再进一步学难的深的。我们的文言诗文为什么不这么选编?
  其二,文本选编的内容,应由浅到深,先情趣后理趣,逐步涉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如散文,可先学常识性的贴近生活的见闻感受内容的文章,如《虎丘记》《项脊轩志》;再学情节有趣记事性强的文章,如《鸿门宴》及人物传记类;再后学缘景抒情、缘事说理的文章,如《赤壁赋》;最后学议论性强的政论和哲理性文章,如《六国论》《逍遥游》。
  其三,所选文言诗文文本的编排,还要考虑与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两块教学内容相照应相结合。如现代文小说单元之后,就可编排一个内容相类似的文言小说单元;或现代散文或诗歌之后编入一个同题材的文言散文或诗歌。又如在学写议论文时,选一两篇较规范的文言议论文,学其写法,进行写作训练。这样在学习时,就会相互贯通,既触发比较阅读的兴趣,又巩固文言诗文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文言诗文教学的效率。
  只有按照“浅入深出,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文本,才能降低学生跨入文言诗文学习的门坎,消除学生的畏难和厌学情绪,由浅到深,渐入佳境。
  
  二、改革教法,寓教于乐
  
  过去文言诗文教学课堂之所以沉闷,除学生畏难、厌学之外,还在于教师的“包办”,以“学生不懂”为由“满堂灌”。新课标要求文言诗文教学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要求意味着要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高中文言诗文学习的范围和高度,把高中文言诗文教学由过去的“以落实字词句为目的的串讲式教学”转变为全面落实新课标“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教学。同时新课标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要使文言诗文教学课堂活起来,就必须牢牢树立并始终贯彻这些理念,并以此改革教法。
  教法的改革,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其一,善于激情;其二,形成互动;其三,开辟第二课堂。一个富有激情乐趣、互动活跃的课堂,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就会一扫“沉闷”之气,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重视学法,形成能力
  
  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兴趣以至灵感,引入佳境而且还应该以发展、增强学生文言诗文的自学能力为核心,教会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之有法,并形成自学能力,为广大学生文言诗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调学法,授之以渔,主要是教会学生从以下几面入手。首先,强调诵读,强调积累;其次,归纳总结,融会贯通;再次,内外迁移,上下推断。
  新课标为激活文言诗文教学提供了方向、依据和法宝。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理解、贯彻和实践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拨开乌云见青天,开创文言诗文教学的生动局面。
  
  刘国富,教师,现居湖南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