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让文言词句在作文中放光彩

作者:刘雪梅




  平时,老师们指导学生写记叙文,大多以内容和形式为主,总感觉文字功夫不是老师教来的,而是学生自然形成的,或者说,能在文章中自如地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学生个人的天赋所致。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没有积累,也不是脑子里缺乏生动的词语,而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如果老师能稍作点拨,学生们就会恍然大悟。就如古诗文的运用,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已经积累了不少,很多也理解了;平时语文老师多作强调,有意识地多让学生在作文中化用学生熟悉的古诗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然地运用;同时可以增添作品语言的魅力。尤其对记叙类的文章,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适当吸收有生命力的文言词句于写作中,使作品语言富有文采和美感。
  读文章会有这样的感觉:有的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恹恹欲睡;有的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豁然开朗;有的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神清气爽;有的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趣味盎然;有的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回味无穷……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酸甜苦辣,可以感受喜怒哀乐,可以看见淙淙溪流,可以欣赏鸟语花香,可以感受雷鸣电闪,可以享受阳光灿烂……也就是说,好文章能给人美的享受,给人美的享受的文章其语言功不可没,其语言的功劳往往少不了有生命力的文言词句的适当使用。
  例:很多年以前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挖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水似秋波横,山是眉峰黛”,骨瘦如斯,污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存。(舒婷《小河殇》)
  例文引用“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黛”(王观《卜算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昔日小河清澈柔美、碧波荡漾、妩媚迷人的情景,极富诗情画意。
  如此借鉴化用古诗文来写作,不但丰富了作品的韵味,且能引发读者想象;读这样的文章,会在似曾相识之感的伴随下,领略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
  (二)适当吸收古文中有生命力的词句用于写作,使语言显得诙谐幽默。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同样,看文章也不能老是看同样的语言,也希望文章的语言像彩虹那样,七彩斑斓,才不会觉得乏味。而不同的语言,呈现的效果不同。平实的语言如湖水,波澜不惊;形象的语言如电影,活灵活现;夸张的语言如喜剧,令人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有时把古典的词句放在现代的文章中,就能收到喜剧般的效果。
  例:考试迫在眉睫,班上的汉子们大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阵势。(《黄冈话题作文》中《我们班的汉子们》)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引用了司马迁《史记》中的句子,语句诙谐,写出了我们班的汉子们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情景,特别是中学生读起来会有同感,能会心一笑,顿时觉得趣味盎然。
  当然,这样的用法不是信手就能拈来的,特别是广大的学生们,必须在古诗文方面有足够的积累,才能一挥而就;同时也要用得恰当,才能让人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幽默诙谐。
  (三)吸收古诗文中有生命力的词句用于写作,使语句显得精炼、简洁。
  新课标和旧教材相比,在内容上作了一些改变,其中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新课标的古诗文内容增加了一倍。文言词句有凝炼、简洁的特点;现代汉语中的一些长句,往往会显得繁冗拖沓,古诗文刚好弥补了现代汉语的这些不足,它能使长句简短化,在古诗文中,有时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句子。因而,若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恰当使用古诗文,表达效果会更佳。
  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找一些句子与学生共同分析,以求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化用文言词语的习惯。请看下面句子:
  例:革命者做演说,著文章,用“说”唤醒群众,揭露敌人,开辟世界新天地。可见,“说”可以明理,可以去非,可以除恶,可以扬善,作用很大。(程鲲《勇士耶?莽夫耶?》)
  作者运用了“明理”、“去非”等文言词语。“明理”使用了使动用法,把一句话缩为两个字;而“去非”则是两句话缩为两个字。如此用法,文句显得尤为凝炼,不会因为句子过长而显得罗嗦。而且古诗文和现代汉语夹杂着使用,长短句结合,读起来节奏感也很强。
  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然会明白它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使用它。
  (四)巧用文言词语或文言句子于文章标题中,使标题醒目、吸引人。
  我们知道,文章标题是马虎不得的,别看它短短数字,却是文章的“门面”,门面漂不漂亮,关系到别人愿不愿意进你家门的问题。同样,标题用得好不好,关系到文章效果的好坏。因此,学生构思标题的时候要讲究精炼和力求有新意,其目的是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产生兴趣,以达到让人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的效果。只要留意一下,不难发现,很多文章的标题其实就是运用文言词语或文言句子拟就的。
  第一:标题中运用文言词语,如:《悬崖百丈,花枝犹俏》、《名人四天》、《老师对他宠爱有加》。上面标题中的“悬崖百丈,花枝犹俏”是2006年山西一考生拟的作文题目,化用了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名人四月天”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9月)刊登的一学生习作题目,化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中的语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宠爱有加”也运用了文言词语。这些化用古诗文的题目,现代中透露出典雅,很醒目,很容易牵引读者的视线,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第二:化用古诗词拟文题。化用古诗文拟文题,读来感觉优美而富有文采。如杨朔依据苏轼《大江东去》中的“卷起千堆雪”之意境拟作的《雪浪花》,文题浓郁凝练;朱自清融会古诗中“咏月诗”和“咏荷塘”等语句拟就的《荷塘月色》,题目清新蕴藉;又如关于“补课”的话题作文,其文题若按平常拟作:《补课要不得》、《反对补课》等,则是口号式的,毫无味道;若能化用古诗词拟为:《补课,泪眼问天天不应》、《功课,怎一个“补”字了得》、《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则显得新颖而又典雅,颇富抒情性。
  借鉴化用古诗文写作,其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和改造化用。
  (一)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就是将古诗文不作任何改动直接引用到文章中。学生们往往存在这样的遗憾:所学的古诗文能倒背如流的很多,其中的很多名句能随手写出来,但就是不会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它。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会显得平淡无味、单调浅白。作为语文教师,不妨教他们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引用古诗文于文章中。请看例子:
  例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例2: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杨朔《荔枝蜜》)
  这两个例子直接引用了古诗文于句子中,例1直接引用了南宋和尚张志和《绝句》中的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雨的柔软及温和的特点。
  例2直接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来说明荔枝的妙处。
  (二)改造化用
  所谓改造化用,即对古诗文作改动后再用到作品中来。这种方法来相对来说比直接引用要难一点,作者必须要谙熟所用的古诗文的意思,才能灵活运用。请看下面例子:
  例:当你背上行囊上路时,当穿过西风凋碧树的季节,穿过为伊憔悴的隘门,待到白发披头的时候;站在人生的彼岸再回首,你会发现,原来你所选择的是对的,而且通往彼岸的路是多条的。(学生习作)
  例文作者将晏殊的《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和柳永的《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古诗词作了改动,再灵活地化用到作品中去,使文章既有古典气息,又有现代文的生动,读起来能让人感受到文中凄美的意境。
  也许有人认为,借鉴化用古诗文来写作是名家的专利。其实不然,中学生只要掌握了适当的方法,亦可写出优美的语句。但条件是:不能生搬硬套,化用要恰当,要自然,要有新意,要融入自己的感情。下面这些文句写得很好,它们就出自中学生之手:
  例:张志和渴求隐逸,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风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愁不尽,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画意,欢歌“我言秋日胜春朝……”
  例:泪眼问天天不应。天快黑了,我仍在江边徘徊。我该如何面对家人呢?父亲啊!可怜的父亲!为了我上学,终日在田间劳作,衣带渐宽了人憔悴了,仍不说悔。还有我那妹妹,少小就离家西出阳关打工了,几年也难得回家一次。我太令他们失望了,我该怎么办呢?风萧萧兮易水寒……
  这些文句虽然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它们化用得那么恰当,同样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对于我们广大学生来说,更亲切,更显得真实。前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志和的隐逸,林黛玉的凄凉,刘禹锡的超脱。例突出了一个因考试失败而悔恨羞愧的学子的痛苦心境。因此,不管是名家还是学生,只要化用得当,同样让人从你的文章中感受到其中的韵味。
  总之,吸收古诗文中有生命力的词语或句子用于写作,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凝炼、幽默、酣畅的效果。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合理地利用。”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在写作中多作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然,增强语言魅力的方法不只化用古诗文这一种,现代汉语中有很多手段可采用,如:修辞方法、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警句、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句式的变化等。若能让学生在一篇文章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其语言的表达效果应该会更佳。至于使用什么方法,还得看个人的积累和风格而定。
  
  刘雪梅,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