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写作应该回归生活

作者:田芳华




  阳春三月,湖北省大山深处的长阳县,一个名为“四维一体”的作文教学课题实验正式启动。开题会上,宜昌市语文专家李祖贵先生和知名作家温新阶先生的报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们谈得最多的,就是对当今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的确,传统作文教学以课堂、教师和题材为中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不少学生厌倦写作;传统作文评价中,有的教师过于追求完美文章,加深了作文的神秘感,损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正如他们所言,脱离生活的应考作文训练模式,让“本来会写作文”的学生,变得“不会写作文了”。
  怎么办呢?
  我认为:打破“命题——写作——上交——批阅——评讲”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和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回归生活,写出表达真情实感、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这是课改背景下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来自生活中的某种需求,比如抒发和表达个人情感、宣泄生活中的压力或激情等等。强制性、任务化的写作,产生好作品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作文教学要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笔者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几年来,我是这样来教学生写作的:
  1、指定范围,生成命题:
  作文训练前,我先将写作的范围和题材交给学生讨论,让他们在交谈中互相得到启发,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我尽量想办法让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寻找作文素材,通过讨论、交谈,提炼出既具有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作文题目。
  2、适当点拨,激活思维:
  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他们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然后适当点拨,引导他们克服这些困难。写作时,学生往往把目光锁定在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中。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尊重学生的选题,并期待他们在自己的选题中,写出较好的作文。
  3、分层要求,分类指导:
  写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我们不能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常常规定写作字数和时间,不合要求的还进行处罚,这其实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我采用的是“分层要求、分类指导”的办法。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迟交、缓交,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作文。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我常常鼓励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角度来反映生活,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希望他们的观点成人化、大众化。美的事物能给人以奋发的信念,丑的事物也给人启迪和反思。我想,以“献给母亲的歌”这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如果班上几十个学生笔下,都出现一个勤劳朴实、温柔贤良的母亲,并且都给学生送过伞、背学生上过医院,这次写作活动,可能算不上一次成功的活动。
  4、集体修改,共同提高:
  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自己的作文。不少语文教师习惯于在办公室批阅作文,勾出些错别字,画出些病句,用红笔帮学生调整语序语段,然后写评语、给分数。这只是一种方法,有没有更科学、更有效的办法?
  很多时候,我坚持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当然不是盲目地去改,教师有必要的要求和指导。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这种方法效率高,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每次修改作文时,我针对阶段性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提出修改要求和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时遇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及时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形成共识。我的感受是,同学间互相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以生为本,指导评价:
  新课程实施前,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是在独自批阅作文后,给学生列出本次作文的一些优点和毛病,向学生通报。学生听后,有的洋洋得意,有的垂头丧气,有的置身事外。一堂作文评讲课下来,学生的优点得不到发扬,失误也得不到纠正。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及时改变做法,把作文讲评权还给学生。经过了创作和批阅的“角色互换”,学生们有很多话想说。这时,我会让学生走上讲台,把各自在写作和修改中的体会和收获讲给大家听。我发现,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很爱听,效果也更好。“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写作回归生活”,说起来很容易,但如果要长时间坚持这样做,就有难度了。这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关爱。写作,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件大事,有时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人生旅途。相信一线的语文老师,都能站在这个高度,把作文教学工作做好、做实。
  
  田芳华,教师,现居湖北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