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浅析

作者:徐红梅




  以问题为中心是新课程教学策略之一。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应体现“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课中解决问题、课终产生问题”的教学理念,要使这一课程理念成为现实的教学行为,在备课时,对课堂提问的预设要有创意,并通过问题的科学呈现和灵活处理,诱发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深入体验感悟,个性化地生成更具价值的教学问题,形成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本文拟就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览全篇,零题整问,突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富有实效的问题设计,教师除了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外,还必须有效地与教材对话。由于一篇文章是一个结构严密有序的整体,因此,教师应通览教材课文,立足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立意、构思与层次脉络,并通过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分解及细化,使得课堂教学围绕若干个主要问题展开。这样,使得课堂教学处于由浅而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的问题解决之中,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构成课堂教学结构。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要有整体观与系统观,以保证问题设计的针对性:首先必须使问题指向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进程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并随着问题解决而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其次,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教师提问要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尤其是关键词句;第三,问题设计必须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落放在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标题的隽永意义,由此出发,设计了“描写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为什么不写因天灾人祸少收了三五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带明确问题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围绕这个问题,或朗读、或讨论、或沉思,从而不断加深对旧社会农民生活悲剧性的理解。当然,由于阅读个性化教学要求,在整体设计问题时,我们提出的问题宜少不宜多、宜粗不宜精,应采用零题整问的策略,获得以小胜多、以粗胜精的效果,以防止过于琐碎繁杂的问题束缚学生的思维、破坏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正如清人李渔说:“意则期多,字惟求少”,通过零题整问,让学生获有更多自我感悟、自我质疑和自我解疑的空间。
  
  二、酌取精要,以小见大,突出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设问的目的在于“援疑质理”,疑要疑在文章的精华、精髓之处,并聚焦在关键词句等核心点上,由此而精雕细刻的点拔、讨论、评点、批注,才能起到设疑、释疑与质理的作用,并由此及彼,不断启发学生思维。比如朱自清的《春》,全文主要描绘了春天的五幅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都是抓住春天的特征,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和生动优美的词语来勾勒的。它们是学生“品味语言,带动实践,使语文真正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的极好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笔者围绕品味语言这一重点,采用了下列问题设计思路:反复对比品味“春花图”;利用“春花图”的语言知识,分组分析“春风图”和“春草图”;应用语言知识描绘相似景物;最后留下空白“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课后体会。在这一教学片段设计中,酌取精要,寻找由小至大的转换契机,使学生产生超出教材之外的远思逸致,使师生心灵在与文本对话中得到滋养。为了使关键点的问题更具启发性,我们还要在设计主要问题的同时,针对课堂教学现场,捕抓教学时机,关注问题的生成性,及时加以追问、补问,在寻根究底中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不断提升设问的思维含量和启发价值。
  
  三、平等互动,注重唤醒,突出问题设计的生成性
  
  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现代语文教育也确立了阅读作为一种个性化对话活动的地位。因此,不同的文化知识背景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与教师教学设计的问题可能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师生平等互动,使教学过程成为贯穿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成为解放学生内部力量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唤醒、生成、张扬和提升的过程。为此,在问题设计时应关注生成性。一方面强调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由不同的定义以及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不受现有教学内容的局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提升对文本的探究意识和个性化理解。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判断,如果学生提出一些很好的问题,并要由此深挖开去,即使改变了原先的教学预设,也是物有所值。例如,在一堂《祝福》课上,讨论祥林嫂的价值是公认的。接下来进行对鲁四老爷人物形象的讨论,不断有学生提出鲁镇的一些女人比鲁四老爷还要可恶,对祥林嫂的伤害更为直接。教师本以为对鲁四老爷的讨论很有价值,以为对四婶、柳妈等鲁镇女人只需略带而过,甚至不必讨论。学生却言词凿凿地说,祥林嫂到鲁四家还“白胖了”,证明鲁四老爷没有虐待她;说鲁镇女人鄙薄祥林嫂,说柳妈恐吓她死了要被劈成两半,说四婶在她捐门槛后还不让她祭祀更是致命的一击。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所提出来,如果课堂教学中能关注问题的生成性,围绕这些个性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尽管可能会偏离教学预案,但从肯定学生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精神的角度看无疑会更有价值。
  总之,基于问题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问题透析了一种教学理念,反映出一种教学策略,还体现着一种智慧。
  
  徐红梅,女,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