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课导入艺术点滴谈

作者:韩延新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巧用导入的艺术,不仅能先声夺人,磁石般的吸引住学生,而且会创造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纵观语文教坛,导语形式纷呈,见仁见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的几种导入:
  一、引诗文佳句、创设意境
  对于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名篇佳作,我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佳句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面,又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课时,我利用了李白诗歌中的两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引入,并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往所学过的咏莲的诗歌,让学生感受文人墨客笔下莲的形象,激起学生对莲的向往爱慕之情,再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再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先朗诵孟郊的游子吟,然后说:“古往今来吟诵慈母情、慈父情的名篇佳句可谓多矣,然而,最称得上情深意浓、催人泪下得当属朱自清那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得背影”,这样得导语让学生由惊到喜,并极大的引起了对课文内容得关注。
  二、用多媒体创设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录音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导入新课,不仅能调动学生兴趣,使之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还可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审美视野,陶冶高尚情操。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抓住学生喜听流行歌曲的心理,我便选择播放了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告诉学生此乃苏轼作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吸引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很好地导入新课。当然,选择歌曲来导入不能无的放矢,要注意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播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vcd。“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壮的乐曲,壮阔的画面仿佛将学生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同学们神情立刻严肃起来,随着歌声,学生仿佛渐渐进入课文的情境,仿佛来到了松骨峰战场……
  三、情景导入、激发求知欲
  所谓的情景导入法,就是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创设一定的情景,与课文情景相融合,借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便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同学们,我们曾欣赏过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之后又在如水月色中作了一次承天寺夜游,不久前再观赏了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可谓是大饱眼福了,我想大家是欲罢不能了。那么老师再请大家一起来到西湖边上观赏难得一见的雪景,想必大家不会推辞吧?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以前的内容,又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快速入境、入情。
  四、巧设疑问,制造悬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在设计导语时若能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就能引发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我在教《孔乙己》时就借用了于漪老师设计的导语:“人们常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写的主人公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写的是社会的悲剧。《孔乙己》描绘的主人公的悲剧,究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这样的导语如投石击水,学生听后,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积极性高涨,产生出异乎寻常的学习效果。
  五、回顾已知、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串联起来,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讲鲁迅的《故乡》时,其主旨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可这样联系:大家以前学习他的小说《风筝》,那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本文也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反映的是什么主题呢?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他们明白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本课知识的重点。当然,导入的方法还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导入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设计导入的过程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如果能注意融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必能妙趣横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学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势必也相应提高,因此我们应更重视新课的导入。
  
  韩延新,教师,现居湖北老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