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案例及评析

作者:李晓利




  新课程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如果缺乏理性的思考,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简单化、表面化、绝对化的做法。
  下面是笔者随堂听的两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
  一节是初中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
  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
  ……
  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1:“因为作者生长在都市,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所以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因为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所以吃不下饭。”
  ……
  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
  一节是小学五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教者导入新课,布置了自学任务:一、读准字音,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二、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作者回忆了伯父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三、把你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自学结束后,教者在检查完第一、二题学习效果后,要求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生1:“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生2:“那时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3:“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
  提问结束后,教师问:“哪个同学说说自己对刚才同学提出的句子的理解。”接下来,几个学生举手发言,说了自己对某一句的理解,教者不时称赞:“你真聪明!”“你真棒!”有时还问提问的学生:“你理解了吗?”被问的学生回答:“理解了。”在一问一答中,一节课结束了。
  以上两个例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表面看,两节课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两节课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许多是虚假的问题,为提问而提问,提的问题质量不高,从学生互问互答的“问答式”教学来看,似乎解决了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实则是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中重点不突出,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细枝末节而缺乏整体把握,对文本的学习始终只是浮在表层。这样的生生对话虽热热闹闹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学生获益不多,教学质量也就无法保证。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教师的引导作用成了一纸空文。
  强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自由发表意见的宽松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这对活跃学生思维,培育合作精神,激励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绝不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如果语文课上教师只起一个串联过渡的作用,那还要语文教师干什么,语文课岂不是人人都能上吗?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完全放手,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l、精心准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认真研读文本,要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不但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更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正确处理教学中完成低层次学习目标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关系,克服教学中的散漫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2、巧妙引导。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是课改的方向,但教师的引领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绝不能忽视教师“导”的作用。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多种多样的问题中找到“商机”,要讲究“导”的方法,讲究技巧,该点拔时点拔,该帮助时帮助,要循循善诱,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语言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在辨析问题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和怎样学,把学生组织到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来,克服教到哪里算哪里的毛病。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既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坚持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尽量减少无效劳动,把师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上。
  
  李晓利,教师,现居陕西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