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重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作者:龙莲明




  语文学科是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传授道理、提高素养为主要任务的。而学习语言,朗读便是主要的训练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课文中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至少要有10次以上的诵读作媒质,也就是说,朗读是语言内化的必要条件。同时,一篇美文,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语句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一、加强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内化情感,使读者与作品之间形成共鸣。
  教材中每篇课文,大都是专家精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如《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现代散文《春》《济南的冬天》等也是少有的佳作,且不说还有那么多中外驰名的诗词歌赋。对于这些名家名篇,教学中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上,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内在美、文字美,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韵。
  例如:我在教《沁园春·雪》时,课堂上没有对这首词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把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反复练习,到下课时,学生不但能背诵了,而且还真正理解了这首词。有个同学还用自己的话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北国雪景图。我是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反复朗读,使这种感性认识得到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这时便获得了对文章深层次美的理解。这种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欣赏,一种鉴别,继而使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就像欣赏三维立体画一样逐层深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文学鉴赏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去读书,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领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耳醉于音,心同其情”,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主动读书的好习惯。书越读越多,积累的材料也越来越多,做到“腹中藏书万卷”,自然“下笔如有神”。爱读了,会写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学习效果自然要好,长期坚持,语文成绩提高也就非常自然了。
  二、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和形象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先生描绘了一幅幅景色优美的图画,“春风图”、“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等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这些优美怡人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令人陶醉,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文章的形象美。同时,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还运用了许多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三、加强朗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有不少学生在发言、回答问题时声小语低、吐字不清,而这些学生往往朗读的能力较差。所以,若想“说”好,还得先“读”好。读书时要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的心理活动方式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
  总之,朗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熟读精思”更是传统教学经验中的精华。学生通过朗读,见于目,发于心,出于口,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去再现作者文中的情境,体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引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因而,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终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收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龙莲明,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