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新问题

作者:张和芬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茶的开展,但其间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体悟的层面不同,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现分述如下:
  
  一、合作讨论无实效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了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随着美好愿望而来的是讨论形式化:为听课而讨论,为课改而讨论等,主要表现为:
  (1)讨论内容不科学。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考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讨论了,结果造成时间的浪费。
  (2)讨论契机没有把握。我们目前的合作讨论学习主观随意性太强,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讨论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讨论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
  (3)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
  
  二、课堂表演作秀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构建,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获得其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而大量教学现实中,教师的设计活动却是为装潢门面,大都让学生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老师,主要表现有:
  (1)表演不适合中学生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的现象很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语文课被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地,种了别人田”。
  
  三、多媒体使用华而不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多媒体技术要与学科相整合。许多教师很想在课堂上体现这一精神,更觉得这才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标志,于是将所有的环节,所有的生字,所有的问题。全做在多媒体上,课前老是在琢磨怎样把多媒体做漂亮。上课时学生就只能围着多媒体转,绝不能越雷池半步。碰到多媒体出错,教师就束手无策。只差呼天喊地了。确实,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但多媒体有一定的使用原则:在教学的难点之处、在文字所无法表达之处、在创设情景感染学生之处。多媒体的使用还须优化组合,切忌华而不实。
  
  四、评价滥用赏识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这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但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也随之产生了: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对”、“不错”、“好”、“太棒了”、“你真棒”等等。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教师应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过程和表现等,客观评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五、教师地位表现尴尬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和传统的师道尊严是相对而言的,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学习的共同体,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1)教师满堂发问。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通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还要分出“主问”和“次问”。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提问题,在学生发现不了问题的地方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价值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或是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2)教师满堂游动,不敢讲授。在新课程下,教师都能走下讲台,展开教学,这是可喜的进步。但是,讲台是学生最容易关注的地方,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教师最好还是站在讲台讲效果更好。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有放任自流,死授教案,装腔作势等。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要改变以上这些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张和芬,教师,现居浙江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