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课牺牲一回又何妨

作者:王桂祥




  如果我们从学科本位和分数至上的思想出发,语文课堂教学只能姓“语”,只能在语言训练上下功夫,只能在文学熏陶上做文章,绝不允许旁逸斜出,更不能作一点牺牲,否则就大逆不道,就要遭到口诛笔伐,时至新课程改革已向广度深度发展的今天亦概莫能外,我却要在这里大放厥词:语文课牺牲一回又何妨!
  从各学科关系来看,画地为牢必然死路一条,语文课只有率先走综合和融通的路子,拆除学科之间的藩篱,才能引领新课程改革走进新天地。
  目前,应试教育仍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各个学科相互挤压的现象非常严重,语文作点让步和牺牲不能说没有必要,因为语文外延是无边无际的,它与其他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它和其它学科就像连体婴儿,只能一起长大。我们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如果没有历史知识做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了无产阶级领袖的气吞山河的气概的,如果学生的历史知识缺乏,在语文课上恶补一回又何妨?文史不分家,家喻户晓,而教师中真正勇于实施角色变换者寥若星辰。姓“历”可以,姓“政”、“地”、“生”也可以,甚至姓“音”、“体”、“美”也没有什么不行。也许从眼前一两堂课来看,语文课是损失了一点时间。但从长远看,这种牺牲是暂时的,它得到的会更多,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广了,视野宽了,语文自然就容易学好了。在整体论、系统论和控制论思想的指导下,拆除学科之间的藩篱,融通各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迅速提升,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题内之意。从教材中“专题”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编排可以看出,语文课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同时向活动课、综合课的方向发展,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语文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率先行动起来!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互为表里,理应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但在具体课文的教学中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放弃的。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语言和思维训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理应和谐地统一在“方法和过程”之中。但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必须不偏不倚,也就是说可以某些时候侧重语言训练而某些时候侧重思维训练。在设计《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有位老师说,我首先把它当作一篇议论文来教,而不是上成单纯的思维训练课。这话表面上并没有什么错误,在一般情况下也没有问题,但如果考虑到教学的背景和课文本身的特点,你会觉得就他缺少的是教学改革所需要的开阔的视野和拿得起放得下的大气魄。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生线形思维为大家所公认,这种背景迫切要求我们去打破思维的藩篱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这篇课文系外国人所写,无论举例还是语言都远离中国学生的实际,现实背景和阅读的陌生感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学时应该补充现实的例子进行思维训练。这样的课如果设计得好上得成功,必然令学生耳目一新,也自然让学生收益终身,而且对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引领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听说读写全面协作训练,一方面还要继续对学生进行以“想象性、发散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思维训练。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一学期上几节以思维训练为主的课也就未尝不可了!
  新课程改革受到应试掣肘,在实施中遭遇到很多的无奈,虽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主要特征,但在现实背景下的语文课应该更多地关注它的人文性,
  许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目前课堂上的幻灯片、FLASH动画满天飞,假对话比比皆是,课本剧纷纷登台,追求表面热闹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和匡正,还语文教学以本色,这说明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但许多语文教师却因此只看到它的负面影响,放弃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又回到了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原生态”,岂不更加可悲!要广度、深度、高度固然没有错,如果没有了热度,恐怕广度、深度、高度也是水中月、镜中花。新课程实施后由于硬件软件的先天缺陷和考试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的课业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比以前加重了,他们整天在题海中浮沉,对上课缺乏应有的热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语文课上放一段音乐,欣赏几幅图片,插播一些小资料,甚至是拿学生幽一把默,让他们的心情放松一下,走出狭隘的小天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充完了电再去迎接那努力着快乐着并痛苦着的学习生活。我想无论语文成绩如何,他们不喜欢语文课才怪,还有哪个学生说“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这样的语文课成了他们人生路上的停车场和加油站,成了他们的快乐老家。这样的语文课也许有时工具性会受到弱化,但体现对学生健康和未来的终极关怀的人文性却因此得到了强化!
  从语文学科的特征、本质以及它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来看,语文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和龙头老大,就应该摆脱小家子气,就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甘当人梯的胆识和勇气,在新课程遭遇无奈的时候还需要一点“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的自我牺牲精神。
  
  王桂祥,教师,现居江苏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