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教师应是文化的研究者

作者:王晓霞




  当代文化的多元现象以及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已愈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学校教育自然不能只被动地承受着多元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冲击,任由多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于自发状态,良莠并存。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已对多元文化给予了关注并意识到语文教育肩负着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比的独特的文化使命:语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传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蕴藏丰富的文化,特别是我们民族长达几千年的可贵积淀都富含其中。而文化的本质是创造的。这对于语文教育者又意味着什么呢?
  学校语文教育承担的文化使命最终要靠有效的履行者——语文教师。可是语文教师目前还较多地缺乏心理上、文化素质上和能力上的准备,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学生文化的新动向没有全面的认识,对自身文化同样也缺少自觉反思的意识,从而不断地重构自身,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时常面临着一些难于解决的文化冲突问题(学生文化与语文课程文化的冲突、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冲突等)。
  我们当代的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也只有转变自身角色,才能成为未来教育生活的合格的教育者。
  语文教师已不再只是人类已有文化的传递者,这样的一种文化传递者角色就如一个客观的工具。教师作为主体的人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情感和观念态度,他应参与到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分析、选择和继承,进行文化的改造和创新。也就是说,我们学校教育应鼓励语文教师把自己看做一个文化的研究者,怀着求知和研究的态度参与到当代多元文化的现实生活中,破除面向过去的静态文化观,建立面向未来的动态的文化观,以便从事日常的语文教育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社会文化的研究
  经济文化正在走向全球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多元文化的冲突将愈为激烈,社会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也随之提速。学校的文化活动远远比不上社会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社会文化对学生的诱惑力往往更大,而且对学生的文化取向和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先入为主的作用,它渗透于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行为之中,自发地制约他们的发展;同时社会文化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学校教育作用的发挥。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将不断影响着学校,使学校教育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教育者对社会变化没有较全面的了解,对社会文化之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心中无数,尤其是对社会影响学生的途径不晓,则肯定不能有效地选择社会文化使之成为教育的内容;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不同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所以,语文教师要做一名社会文化的研究者,对社会文化进行批判性分析、吸收。了解整个社会文化(包括地域和社区文化)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巨大影响,及时反馈社会文化,把社会文化引入语文教育,指导学生分析、判别、吸收。当然,教师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不能等同于文化学家那种专业化地对文化全面、精深的研究。教师对社会文化的研究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观察、分析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进而对社会文化区别分类,选择出既利于社会发展,为学生所接受,利于学生知识增长、能力发展、品性陶冶,并能把新旧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整合,融入到教育生活中。这也是体现教师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多元文化时代,教师应努力做一名社会文化的研究者,在教育中对待任何一个文化要素时,既不能忽视它,或是变革它,也不是单纯地保存和传递它,而是“对它进行评价和分析,一方面认识到文化中存在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考虑到解决它们的各种可能的方式,至少要防止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混乱。”[1] 才能指导学生去研究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其它社会的文化,在此基础上促进文化的融合与进步。
  当然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是单单靠学校教育能控制和推动的,但是学校和教师绝不能漠视之,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学校教育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优良的文化环境,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导向作用,这是学校和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学生文化的研究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中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影响共同作用形成的:校外的社会文化、家庭成员、学校教育的主流文化、同伴群体等的影响。受当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文化性质相当复杂,学生的文化观、审美观、价值观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它异于学校的主流文化、教师代表的成人文化,而且呈现出多样性。
  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文化的特征,注意把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的主流文化与学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不仅了解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关系,还要分析整个社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分析学生的文化心态和行为方式。很难设想一个对学生文化现状和心态一无所知或不甚了解的教师,能够发挥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努力实现对社会文化、教育的主流文化和学生文化三者的整合,形成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和内容,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社会文化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开放系统,因此对学生文化的研究,要持着动态开放的观念。我们不单分析学生文化的现状,还有进一步对其发展的前景作出一些预测,探索学生文化发展的规律。[2]目前,我们许多教师掌握的社会文化信息量已不如学生,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也都不可能取得和学生同样多的信息量。这就正如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说的师生之间存在着“并喻型”文化乃至“后喻型”文化的成分。[3]教师此时要能把握全局,对学生文化的普遍现象作较深层的思考和研究,区别学生文化的类型。教师可视学生为师,学习后喻文化的有益成分,纳入教育的内容,作为学校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当学生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冲突、背离,甚至出现价值失范的现象时,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予以压制,而是思考如何协调自身文化与学生文化、学生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的冲突,实现三者的真正对话;思考如何进行疏导,指引学生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
  三、反思自身文化,提高教师文化素质
  教师的文化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思想修养和事业精神、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一些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薄弱,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对传统文化批判吸收的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同化与改造的能力也较弱。为什么一些教师对语文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师生之间、学生与语文课程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不能很好地协调,甚至持回避态度?一方面就反映了教师对文化的多元化有种种困惑和不适应的地方,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缺乏判断能力。
  而且,受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教师本人的思想观念也较为混乱,出现了较为严峻的“师德”问题。有那么一些教师不是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种自己改造世界的活动,一种把自己主体意志体现出来的活动,而是作为谋生的手段。[4]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可能学不到教师身上宝贵的东西,反而学到了教师给予他们的消极的东西,有可能还带给他们一生的心灵上的伤害。
  教师的文化素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例如,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趣味等文化素养,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可是艺术的魅力在一位学生的心目中,首先是呈现于他的语文教师的气质、个性、人格以及对作品的独特领悟和出色导读。所以我们经常说语文教师的素质关系着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败得失。
  因此,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都要关心教师的成长,致力于教师文化的建设。但教师的成长最终还是靠教师本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要时常反思自身的文化,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加强自身教育,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样才可以顺利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主体的创造性。
  语文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再是法定课程的忠实的实践者,他可以参与到语文课程的改革、设计与开发,制定出适合本土学生学习的、更加合理的课程。或许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还不完善,给我们教育者的研究设置了重重障碍。但是我们不是在有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制度之后才去从事研究,而是需要每位教师的努力,参与到当前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成为推动改革走向成功的动力,通过我们每人参与其中的改革才会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制度,相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师成为研究者,才成为一名能承担履行新世纪教育使命的文化使者。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127-12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高长梅、吴玉红《校园文化建设全书》下卷,1373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3]参见[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周怡译《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并喻型文化,指年轻一代不单单也比较少地从年长者那里获取知识经验,更注重从同代人那里交流感受,获取知识经验的文化类型;后喻型文化表示年长者向年轻一代学习自己从未有过的知识经验的文化类型。
  [4]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67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王晓霞,女,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社科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