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一棵树三堂课

作者:毛生平




  人教版语文八上的第三单元是一个以说明文为主的单元,教材中也有许多涉及关于审美的知识和原理。在上完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后,我总在寻觅一种合适的途径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并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一日轻倚教室外的栏杆,一幅秋日风景画跃入我的眼帘:遒劲的柿子树枝干,惹人情思的柿子,还有那苍翠的竹林,升起袅袅炊烟的土屋,遍地含金的野菊,更有那远处五彩斑斓的群山。我的创意便在此刻涌入脑海。
  生活是这样的美,可是我们的孩子们还在为无法理解文本的审美观念而苦恼,为写作无材可取、无话可说而头疼,岂不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
  于是我们的教学便围绕“柿子树”展开了三堂别开生面的课。
  第一堂课——科学课
  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以说明文为主的几篇文章,我问同学们能不能尝试运用所学的文章的方法来尝试着写一写说明文,写作的对象锁定在“柿子树”身上。
  同学们都在摸头皮,问:咋写?
  我说:简单!我们是农村的孩子,你就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柿子树嫁接的过程,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同学们都觉得好写。
  我紧接着说:还可以这样写:仿照《说屏》的结构,介绍一下柿子树的特征,作用,种类,生长范围……
  有的同学说:有的不知道,我说可以上网搜索查资料,然后再写成文章呀!
  同学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说明文的写作。这堂课不仅仅使他们说明文的写作能力得到培养,还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科学知识,灵活地运用课堂中的学习所得。
  第二堂课——审美课
  这堂课我们主要是运用在《苏州园林》和《桥之美》中学的关于审美方面的知识来分析柿子树本身美在哪儿,看看柿子树与周围的景色的配合是否和谐统一。因为美景就在窗外,我让同学们在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写成作文。
  作文的效果很好。同学们在文中写到:“柿子树本身就是一幅很好的中国画,遒劲的枝,五彩的叶,酡红的柿子这些都是可以入画的。”还有同学写道:“柿子树与周围的景物搭配的非常和谐,竹林,土屋,红叶,野菊,和谐地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乡村风情画。”还有的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道:“红红的柿子如一盏盏醉人的红葡萄酒,醉红了枫叶,醉红了村庄,醉红了青山,让整个秋天都成了一个酡红的醉汉。”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
  同学们在灵活应用的基础上展示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也在讨论与写作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第三堂课——人生课
  又是一堂语文课,我宣布写作文。同学们问:写什么?会不会又是写柿子树?
  我说:还写它!
  还有什么可写?
  我说:可写的很多,柿子树身上蕴含着许多的人生哲理。朴素的柿子树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比如它将果实奉献给人类,比如柿子在嫁接的过程中总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在成活的过程中总要拼命地抚平自己的创伤,而最终结出甜美的果实……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同学们在凝望中思考,在沉默中思考,而后奋笔疾书。同学们在文中写到:“痛苦是生命的必需品,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健康地成人。”有的写到:“我们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木,而我们的学习则是人生的一次嫁接,是学习在我们的生命之树上嫁接上知识和美德的枝干。唯有籍此我们的生命之树才会结出丰硕甜美的果实。”……多么深沉的感悟,有哲人之思,有诗人之笔,令人不敢相信是中学生之所为。我诧异于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的内容,现实生活中适合于语文教育的都可以引入课堂。在教学形式上、教学渠道上,一切有利于形成语文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的、增长智慧才干的都可以引进课堂,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学语文,而语文又为现实生活服务。”笔者以“柿子树”展开的三堂课,从多个角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等在课堂中得以发展。
  古希腊的哲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是的,教师的创意便是神话中的魔杖,轻轻一点,便划出一片神奇的世界;老师的创意犹如星星之火,一抛入学生思维的荒原,便会点燃一片动人的风景。
  
  毛生平,教师,现居湖北南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