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语文教学中的自我教育
作者:杜 嫚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可以从以下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首先是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从善”的愿望,榜样的力量远胜于空洞的道德说教。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优秀人物形象作楷模,引导学生从自己仰慕的人物中找到值得学习的品质,产生见贤思齐的愿望,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这个人物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英雄楷模式的伟人,他也许只是生活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不起眼的角色,但只要他身上的闪光点能够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深处,他就能够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在讲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时,文中孤苦伶仃的“老王”虽然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人”,但他身上“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品质却令人敬重而不敢小觑。老王一生可谓凄凉艰难,他很需要钱,但是他做生意从来不肯多收一分钱。他生活窘迫,常得杨绛夫妇照应,老王知恩必报,不仅愿意为他们尽义务,或者少收钱,而且在杨绛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人踩在脚下的时候,他丝毫没有受炎凉世风影响,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甚至临死前也要去感谢好心人。常言道“只有锦上添花,那得雪中送炭”,为人做事,锦上添花不难,要“雪中送炭”恐怕就不容易了。“老王”这样一位穷苦卑微的人,却用他质朴无华的道德良心感动了所有的人。真善美的事物是无须打上华美的标签强力推介的,所谓“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它必然使学生萌发一种内在的道德需要,一种强烈的自我教育愿望。
其次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
培养自我认识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作为语文学科来说,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以别人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虚心地向一切先进人物学习,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例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值得顶礼膜拜的不平凡的人。除了一些值得学习的正面人物外,一些反面人物则可以为学生自我认识提供“参照物”。例如:《变色龙》中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阿谀奉承、卑劣无耻的奴才性格典型奥楚蔑洛夫,以及自己也是受欺压者,骨子里竟也感染了欺压人的病毒的赫留金;《威尼斯商人》中唯利是图、冷酷凶残、复仇心重、还有些偏执的高利贷者夏洛克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对照、比较,自然就提高了自我认识能力。
再次,引导学生自我倾吐。
第一是引导说真话。假、空、套、大话都不可能具有自我教育的意义,只有当学生敞开心扉时,师生间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这时教师平时的谆谆教导才可以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肺腑之言。例如:在讲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了“我的理想职业”六个醒目的字,然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设想,这时平时一个不大起眼的女孩子说出了内心话:“我很平凡,但我希望做一个平凡中不平凡的人。”短短一席话博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掌声,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每个人都显得神态庄严,言辞恳切。可见,鼓励学生说真话,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可以达到师生间情感的完美融洽,同时也可以暴露学生平时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某些想法,以利于教师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第二是引导学生在自我倾吐中进行自我分析,对暴露出来的错误认识和思想进行再认识。从学生的作文和周记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出他们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样的自我倾吐只有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不让他们只停留在原始的低水平的自我认识上,才能达到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但绝不是任其放任自流,只要积极、合理的引导,就能给学生创造自我教育品德内化的外因条件,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杜嫚,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