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作者:王 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人人都有创造性,但每个人的创造性又存在很大差异,关键是培养。而发散性思维能力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使人们从同一个问题出发,依据有限的资料和线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求得事物间的联系,设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方案。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比如《拿来主义》一文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他主张首先要拿来,先占有,后挑选。虽然我们今天的环境和当年的环境有别,但同样存在一个怎样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民族工业面临挑战,由此教师引导学生生发一种危机意识,但也要引导学生看到民族工业的希望。“长虹,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中国人坐中国人的红旗”等,通过引导,既紧扣教材,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结合现实,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责任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如讲《诗经·伐檀》时,让学生思考由“河水清且涟漪”想到了什么。黄河的水由清澈变黄,当然有气候原因,然而人类的大量砍伐,终于使黄土高原失去了森林的保护,造成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而黄河,已是“一碗水,半碗沙”。这样,在课堂上由一句诗引发出当今世界的一大课题——环保,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如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总是以“高大雄奇”和“深邃辽阔”歌颂名山大川,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一反传统,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列举有关名山大川的诗文篇章,再和本文作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作者思维的独特之处,触发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体现了作者的发散思维,我们老师要找准切入点,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不仅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们的作文训练同样也不可忽视。从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做命题作文或给材料作文时,思维总是发散不开,不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不能联系现实说明问题。这固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然而,也与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关。下面略举训练2002年吉林省中考作文题为例说明:
  “阅读下面材料,可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位著名作家在《开学致词》中对学生和家长说:这个忠告你们要像记住古老的纪念碑上的格言那样,印入脑海,打入心坎:这就是不要忘怀你们的童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假如老师装作知晓一切的人,那你们就宽恕他!但不要相信他!假如他承认自己的缺陷,那你们要爱戴他!……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这些书是从旧的教科书里抄来的,……亲爱的孩子们,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的话,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
  对上面这个作文,我们注意阅读就会发现,上述材料每一节都暗含了一个论点,因此我们可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提炼出多个论题,或以“保持童心”为中心,或以“尊重”为中心,或以“爱戴”为中心,或以“理解”为中心,或以“要敢于否定权威,树立自信”为中心等,然后抓住题干要求中的“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这一要求,选择其中一点,哪一个感受最深就写哪一个。
  因此,在作文训练时,教师应狠抓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训练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训练他们由此及彼的能力,鼓励他们寻求材料与生活包含的对应点,以求得作文水平达到质的飞跃。
  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时,还要注意克服一个倾向,那就是对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所产生的一些新的观点,甚至一些牵强附会的观点不要轻意否定或指责。例如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如果根据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这一点,我们就说本文的主题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就有失偏颇。对这一说法,同学们见解不一,他们或认为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或认为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而大多数学生认可后一种说法。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武断地作出结论,而应对他们的见解作了充分的肯定。我想,目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现在的生活背景下,他们的认识可能就在这个层面上,这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学生接受,至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对鲁迅作品有更多地了解后,再来欣赏这篇文章,必将会有更新更深认识。而他们那种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不随便附和已有的或书本上的观点,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孟子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思维的批判性就是表现在不唯书、不唯上。有怀疑才会批判,有怀疑才有创新。只有恰当地鼓励引导,学生才更有热情,才会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王利,教师,现居四川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