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者:闫云正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例如,指导学生观察小草时,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写草的优美诗文,如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朱自清《春》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这样,学生就会对这随处可见、毫不惹人注目的小草有新的发现,并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如有一位学生通过观察雨后的小草发现:“瘦弱的小草被雨打得歪歪斜斜,有的茎已折断,身上溅满了泥浆,谁知经过一夜露水的滋润,第二天太阳一出来,它竟又慢慢地挺直了腰,我感到震撼——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震撼。”其次,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要想观察细致得当,必须讲究方法。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要获得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农村学生的表达能力普遍较差。记得有次我让学生写《难忘的麦收》,不少学生只会写“热死了”、“累死了”,就再也写不出什么感受,语言苍白,心里有话表达不出来。所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重要。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能力,决不能忽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说话的信心。每次上课前,我让学生轮流站起来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或一个小笑话,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勇气。其次,我还坚持两周上一次“口头作文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组织材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随之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农村学生的生活十分丰富,他们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对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四季景色的变化以及千姿百态的动植物都特别熟悉,但不少学生一遇到作文就犯愁,感到没什么可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美学告诉我们,用热情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来观察现实生活,观察周围景物,能使观察更仔细、更持久、更深入。人的情感植根于外在的客观现实,学生沉浸在物我交流的愉悦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深了,能感到平日里没有感受到的美好情感,在司空见惯的平凡之处看到动人的美,认识、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生活便成了学生灵感的源泉。
四、拥抱生活,提炼情感
情因物起,缘情造文。文章是感情的产物,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只有学生首先为外物所感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内心情致的境界,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抽空了生活趣味和人性之美的应试作文,从假大空的应试思路回归到平时朴素的写作之中。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思想深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作文教学如果让情感缺位,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一味地灌输枯燥生硬的知识,不但不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激情,相反只会使学生越来越厌恶,而且于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一个情感之泉枯竭的人,一个对生活失去了感动、麻木不仁的人,世上万物对他来说熟视无睹。他们会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美丑不辨,又怎能指望他们写出真实动人的文章呢?
五、开阔视野,丰富词汇
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不仅阅读总量少得可怜,而且对阅读活动本身失去了兴趣。这是当前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最大困难。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我认为不应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这是作文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一定量的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其次,着力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步懂得广泛阅读是自身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需要,要把做人和读书、作文统一起来,让阅读、写作成为学生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实现主动探求。再次,要积极开发阅读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除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营养源外,还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开展读书汇报会、讲故事比赛、举办学生作品展等。同时,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精要、精彩部分,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进行剖析,让学生咀嚼从而动心、动情,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最后,要制定远期、近期阅读计划,建立阅读制度,以督促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作文之道,在于抒情,在于表意。要让学生自陈心曲,为时、为事、为情而文,以“我手写我心”。要转变写作观念,让学生真实、自由的表现生活,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闫云正,教师,现居河南平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