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陈华员
中国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够保存下来的文明。在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又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根深叶茂,不仅包括了哲学、经济学、军事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和自然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而且在文化传统中蕴含着崇高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和道德风尚。与此同时,涌现出不少名垂千古,以至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的杰出的伟人、巨人,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留下的浩瀚的文化经典著作,为我们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一代代卓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创造了睿智的硕果,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哲学。先是先秦诸子百家在争鸣中繁荣了哲学,如孔子、墨子、孟子、老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都留下了珍贵的著作;后有与佛教、鬼神学说斗争产生出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家,如东汉王充的《论衡》、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都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批判了有神论思想;还有唐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的《天说》和刘禹锡的《天论》;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三位杰出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综观我国古代的思想遗产,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至今还有一定影响。其作用有:(1)在政治上,使统治阶级吸收了一些思想家的思想精髓,如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儒家思想、黄老思想(道家)用于治国之道,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建立并巩固多民族国家、稳定政治、促进封建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2)在哲学思想领域中,我们先人很早就创立了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论,如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思想,它揭示出世界上的事物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也可向对立面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含有这一思想;战国荀子有“人定胜天”的思想;王充、范缜具有无神论思想;还有把我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空前水平的王夫之等。广大劳动人民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营养,用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他们敢于斗争,不为权贵和邪恶所困扰,成为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从而也使我们这个民族形成了一种勤劳、善良、务实、向上、勇敢的高贵品格。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影响广泛深远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还对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东方各国产生深刻影响和巨大作用,直到今天。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强调整体团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大禹离家13年率领人民把洪水控制住,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了人民拥护。从诗经中提出的“夙(sù,早)夜在公”,到贾宜《治安策》提出“国耳(而)忘家,公耳(而)忘私”,直到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追求“廓(kuò空阔)然大公(一切为公)”的高尚境界,无不如此。这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区别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除此之外,中华民族还崇尚气节,讲究为人要有浩然正气,保持人格尊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崇高气节的集中体现,它表现为追求正义、献身理想而不屈从外来压力,不受邪恶的诱惑,代表着一种正义而高尚的理想境界,历史上有许多人物为保持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战国义士荆轲为燕国的存亡行刺当时威震至极的秦王而英勇就义,表现出不畏强暴、大无畏的精神;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与腐朽世俗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隐,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尚品格是值得赞赏的;岳飞为了国家前途,敢与强暴抗争而毫不妥协畏缩;文天祥为信念而不苟且偷安,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至今还激励后人奋进。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帝国主义的欺压凌辱和反动封建势力的残酷迫害,千百万革命者和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而抛头颅、洒热血,像林则徐、洪秀全、谭嗣同、孙中山、李大钊、夏明翰等等。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家为了今天的幸福就献出了6条宝贵生命,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将永载史册。中华民族提倡修身律己,孔子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使个人的行为适合国家和他人的需要。(作为中学生要遵守中学生守则,做好行为养成,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努力为祖国强大做出贡献)中华民族提倡济困扶贫,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尊老爱幼,尊敬师长。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勤劳、节俭的民族。这些美德,依然适合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在欧美国家还在研究孔子“仁”的学说。
三、我国古代文学艺术遗产耀眼夺目
我国古代史上产生许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他们以丰富的智慧和攀登艺术高峰的顽强毅力,用文学和艺术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把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大厦装点得金碧辉煌。诗坛巨星有屈原、司马相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李白、杜甫、白居易、三苏(苏洵、苏辙、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马致远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脍炙人口。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递相继承又有创新。《离骚》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全唐诗现存近万首,反映出我国唐朝政治稳定,民族大团结,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宋代陆游一个人现存诗篇9000余首,宋词近两万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生动明净、华美自然,手法上汲取了民间诗歌杰出的夸张修辞,创造性加以提高。他主要以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歌颂,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千古绝句,现在听起还受振奋。
我国的散文,从春秋战国时代便以磅礴气势冲入文坛,“百家争鸣”形成诸子百家;西汉司马迁在狱中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为中国第一部“通古今之变”的通史,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唐代也出现了著名散文家柳宗元等。我国小说的形成渊源深远,唐朝传奇小说适应市民生活,(如成语“南柯一梦”反映的《南柯太守传》的故事,《柳毅传》)等和宋话本已初具规模,到了明清两代完全成熟,形成蔚为壮观的小说世界,诞生了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现都拍成了电影电视,为广大人民多喜爱。特别是《红楼梦》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事实,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如今中外成立了红学会专门研究《红楼梦》。北京现在仿造的大观园,可以游览体验一下当时的社会和生活情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