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浅议审美性阅读教学
作者:李爱玲
一、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含义
审美性阅读教学是相对于只注重知识传授的阅读教学提出来的,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时时关注教材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兴趣爱好、心理承受力等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以美的语言、美的方式向学生表达出来,从而激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使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美,感受形象美,领悟作品中蕴涵的内涵美和艺术表现美。审美性阅读教学以审美为核心,其中的“审”是指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参与,既包括教师积极主动地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又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
二、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审美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灌输式阅读教学的挑战,其意义在于:
1、以美促知,优化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对美可促进认知的认识不足,认为审美性阅读教学会干扰知识的获得,或至少无助于知识的获得。说现在抓知识都来不及,等以后有空了再抓审美。这种认识不但有悖于素质教育,更有悖于人才培养。其实,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审美性阅读教学在引领学生审美时,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陶醉其中,自然激起学生的乐学情感,而且随着学生自身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提高,会更激发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从而自主自觉地向更新更深的知识领域挑战、探索,这便优化了阅读教学。
2、以美引善,净化心灵
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讲“大学不仅是培养技术人员,更要培养公民”,可见美国教育将道德培养作为培养人的主要目标。而我国《新课标》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道德修养”。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生硬的说理会受到学生本能的排斥,收效甚微。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无疑是一个难题。而审美性阅读教学则能够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平台,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审美之中,以美为中介,以美引人归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经过美的长期熏陶,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会感到不良的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
3、以美创美,实现自我
追求美乃人的天性,创造美乃天性使然。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实现自我的根本途径是人的创造性的实现,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需要有两个心理条件:一是‘心理安全’,即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和压力,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中;二是‘心理自由’,即个体没有受到限制,可以无拘无束地创新”。而在审美活动中,美会打破一切界限,会将师生间的隔膜消除,会使师生共同陶醉在美的境界中。此时,学生的身心是自由的,可以任意想象并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美的蓝图去“造就出人所渴求的东西”。
三、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1、主体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随着其弊端的日益显现,教改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由发展。按理说,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可行的。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完全曲解了这种教育观念,将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根本无法深入文本去体会潜藏在知识表层背后的深层的美,无法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主体地位徒有虚名。
审美性阅读教学能够克服以上弊端,将师生和谐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具体地说,审美性阅读教学的主体性是双主体,教师是树美主体,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凭借丰富的审美知识和审美经验、成熟的审美能力,再加上使命使然,使教师处于教的引导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学的审美的主体地位,他们在整个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教师的主要指导对象是学生,离开了学生,就失去了引导的地位和树美的意义,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审美,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离开了教师的审美指导,学生的理解就可能是肤浅的,就不会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挖掘到美的真谛。其审美主体地位自然就徒有虚名。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审美性阅读教学有清晰、正确的认识,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体验性
审美性阅读教学的体验不仅是手段,也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收获。体验首先是一种生命历程,其次才是内心形成物。它是审美主体融入审美对象中,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悟的一种精神活动、生命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美的享受,而且促进审美主体审美趣味的提高和审美价值观的改变,促进了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受和领悟。体验理论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生命体验的结晶。“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写不出优秀作品的。无作家的体验,就无作品的生成。对读者来说,阅读一个作品就是“体验作家的体验,是一种体验的体验”,无读者的阅读体验,作者的体验物也无法展示其独有的魅力和生命力。
3、对话性
审美性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审美为中介进行的“人——文本——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平等的“对话式教学”。而这种对话体现了“对话不仅仅是言语交谈,更重要的是一种交流、沟通和理解”的本质。这种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是多重的,多向的。
首先,应是师生间的对话。师生间是一种平等的“我——你”关系,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平等的,学生的身心是自由的、解放的,师生间互为说者和听众,双方都有输出,有获得,有体验,有感动,有理解,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在交流中互相阐发对与错、是与非、美与丑、好与坏的独到认识,在一次次思维与灵魂的交锋中,不断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倾听,掌握老师的审美技巧、审美方法,同时老师的情感世界、审美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熏陶,使学生获得认识境界的提升。教师通过倾听,可不时地获得学生的一些虽不成熟但有价值的观点,并从中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使自己在挖掘教材的美的因素时有更多的、更深的切入点,从而优化教学。总之,师生间通过宽松、和谐、民主的相互对话,相互倾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双方的共同提高。
其次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实现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光靠教师板着面孔,模式化的讲解,学生毫无感情、机械的读,显然是行不通的。现象学、美学认为,“人是主体,而由人的语言文化所构成的文本也是主体,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理解、互为沟通的关系”。也就是说,审美性阅读教学绝不能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可以“打破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让学生与潜在于作品中的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并在体验的基础上受到美的熏陶,在思考的基础上获得人生的启迪,心灵的净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