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让研究性小题走进语文课堂

作者:徐亦焕




  语文课作为母语课,其先天拥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然而,不幸的是,功利主义的驱动几乎使语文原有的生命活力丧失殆尽。幸好,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化雨,给语文课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它所集成的开放的视野、探究的机制和实践的功能让语文课告别了单一、枯燥、萎缩的尴尬,走向了多元、生动、繁荣的豪爽。基于此,我们让研究性小题走进语文课堂,构建研究性小题的教学机制,立足现实,面向世界,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腾飞打造坚固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和求知欲,更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下面我谈谈如何让研究性小题走进语文课堂。
  
  一、占领阵地,营造研究性学习氛围
  
  语文学科要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立足课堂,树立新生态观是第一要义。语文是一门师生共同成长的课程,课堂是土壤,教材是种子,让研究性小题走进语文课堂是春风乍起,是活水再注。在课堂上,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研究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讲求师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如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可设计“续写于勒富裕后归来的情景”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愿说、敢说”,营造研究性学习氛围。让研究性小题走进语文课堂,是教学思想的创新,是教学策略的优化。
  
  二、开放运作,建构研究性学习单元
  
  让研究性小题走进语文课堂的构想不能局限于个别的、随机的、浅显的问题,它应逐步建立起自身所必须具有的整体实践序列。为此,就必须以开放运作的思维,由设计研究性学习的个案入手,进而形成研究性学习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研究性学习单元,以取得单元合成的整体效应。在实践中我尝试了每个单元设计三个研究性小题:一导一练一测,导题突出示范性,练题突出实践性,测题突出评价性,前后单元序列呈现阶梯性、互补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整体序列的持续推进,不仅在点上取得了局部的突破,而且从面上取得了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收获。研究性小题系列探究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付诸实践,展示研究性学习过程
  
  1、开放性基础知识的研究性小题。
  研究性学习倡导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学习,事实上,它不是指要造就几个“精英”站在科学的前沿搞创造,它需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会研究;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会探究、表达和交流,从而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意识和本领。
  如一道分层次的开放性的研究小题:给你一个“△”,两个“D”,两条“一”,并允许略微变形,你能把它们整合为一幅有创意的广告画吗?
  学生先后提出的代表性方案有:
  从珍爱生命的角度设计的《严禁吸烟》,寓意:吸烟有害健康。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设计的《水天一色》,寓意:大自然纯净可爱。
  从关爱他人的角度设计的《一帆风顺》,寓意:祝愿前程通达。
  从开发潜能的角度设计的《撬起地球》,寓意: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研究性小题走进语文课堂的最广泛的意义在于“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铭记“为学生设计”的理念,设计合适的研究性小题,培养全体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修养。
  2、阅读性教学的研究性小题。
  新课标指出“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对话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的知识、思想感情的撞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研究性的心智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对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读出个性,完善自我。如我在指导阅读《狐狸和葡萄》时,就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大胆想象,多角度思考故事的寓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狐狸身上体现“阿Q式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
  “天下何处无葡萄”,何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经过努力,却还得不到葡萄,有些东西我们要敢于放弃。
  狐狸缺乏自信,不敢正视自己的能力,只看了看,没有试试就走了。
  狐狸怎能轻言放弃,它身上缺少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我认为狐狸不够狡猾,它应用那善骗的嘴让别人为它卖力。
  有些见解虽稍显牵强,但它是思维创新、探究学习的结晶,是多层次、多角度思考的。结果,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和研究性。
  3、作文课教学的研究性小题。
  19世纪英国诗人王尔德说:“第一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是个天才,第二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是个庸才,第三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则是个蠢才。”我们只有进行探究性作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新”。
  作文课中尝试研究性小题,定能使教学形式多样。在“大语文观”的倡导下,应把作文教学延伸到课外,除必须的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训练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尝试另类写作训练,如诗歌创作、相声小品创作、课本剧改编、小幽默的脚本等。另外还可以文学社的名义举办“读名著、评人物”的征文活动。在诸多作文教学的研究性活动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有利于写作的创新环境。
  “契机”创新。一个人物、一句话语、一点回忆、一个场面等都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绪,形成一个个写作的“契机”。教师应该把这些写作“契机”转化为研究性小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研究性小题的系列形成,必然促使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社会,从而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既拓展了视野,又获取了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
  “逆向”创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陈旧老套的内容、结构、写法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作文无语可说的祸根。在研究性的作文教学中,进行“逆向”思维的研究性探索,必然能唤起学生求知的热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把。
  东汉一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针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观点,组建一个研究性小题,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逆向”思维,学生认为陈蕃也有值得肯定之处:
  A:“少年心思当凌云”,陈蕃人小志气大,从小就树立了“扫除天下”的远大志向。
  B:陈蕃不拘小节,是为志而读书,藤野先生不打领结,陈景润生活邋遢,都因专心于事业。
  C:“一屋不扫”也可“扫天下”。当年不善将兵的刘邦却善于用将,从而成就“扫天下”的帝业。英国100年来最年轻首相梅杰47岁就当上首相,年轻时因心算差,竟连售票员也没当上。
  D:“扫一屋”与“扫天下”不能相提并论,前者为自己,是“为不为”的问题;后者为别人,为大家,是“能不能”的问题。
  语言创新。本人在语言的创新上设置了四个方面的研究性小题:
  A、语言幽默化;B、语言修辞化;C、语言哲理化;D、语言雅致化
  现以“语言雅致化”的研究性小题为例,以示其锤炼作文语言之神效。“语言雅致化”,就是化用名人名言、古曲诗词或其他文言词句等,使文章语言变得句式工整、典雅耐读、颇有意境的写法。一名学生以“选择”为话题写下韵味十足的典词雅句: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尘封的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诌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扫尽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饱,也要怡然自得、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
  实践表明,化用经典之句比直接引用更具韵味,大增文化内涵。
  总之,研究性小题走进作文教学,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抒写了学生的心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启迪了学生的心智。
  
  四、多元评价,完善研究性学习标准
  
  走过漫漫征程的语文教学实在需要返璞归真。在今天这语文的课程性质已经昭示鲜明的时刻,要持续、健康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实施多元评价,完善研究性学习标准,是推动语文教学实现跨越的根本保证。经过几年实验和研究,我制订了《研究性小题走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教学目的项、内容项、方法项、手段项、功底项和效果项等小题项目上,明确规定了研究性小题目标、选题设计、预置方法、参与手段、组织技巧、达成效果及其相应的分值,并专设单项突破加分项,操作时,不求全方位评价,重意识不重形式,重过程不重结果,重发展不重全面。实践证明,研究性小题走进语文课堂,有利于实施开放的多元评价,有效地激发了课堂运作的活力。
  面对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语文教学迎来了空前的大好时机,语文课研究性小题的探究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它符合新课程改革遵循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要求,符合语文学科注重应用实践、促进身心健康、坚持素质育人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开发自我潜能、养成探究精神、促进个性发展的要求,作为一个走向未来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置身于改革发展的前沿,我们有理由去开拓、去创新、去追求,既然时代赋予了我们一片绿色,我们就应该找到自己的生长空间,把创造的精彩留住!
  
  徐亦焕,教师,现居浙江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