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试谈下水作文的好处

作者:武银华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下水作文,并就此撰有专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强调教师下水写作。教师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这的确是作文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值得研究的做法。概括地说,好处至少有四。
  其一,教师下水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做到预先指导有的放矢。教师给学生规定一写作内容或命一作文题目,究竟是否恰当,学生是否有话可写,在下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发生什么倾向……这些问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许会事前预料到。但毕竟没有参与,没有亲自实践,何来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的命题是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写作实践的。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这些实践,并用以检验题命得是否恰当,这就很有必要亲自下水,动笔写一写,做到胸有丘壑,指导学生才能有的放矢。自然,作前指导重在启发、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审题、掌握重点,以至如何围绕题意构思,如何选择和组织材料等等,
  这样的指导才会有针对性,使学生作文有所收获。
  其二,由于教师参与,有了下水的切身体会,总结讲评时就可能灵感不断,做到循循善诱、现身说法,使学生感到容易接受,高而可攀。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侧重地介绍自己是怎样审题,怎样剪裁,怎样安排结构等。这对学生是颇有裨益的。比如学了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让学生写了《“于勒叔叔”的故事》,要求充分发挥想象、改写原文结尾,如果事情真像于勒第二封信所说的那样,于勒发财回到了哈佛尔,会发生什么呢?结果不少学生写得空洞无物,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只是干巴巴的叙述。我针对这些情况作了一篇改写,在讲评时逐段朗读、讲解,详细介绍自己是怎样考虑于勒、菲利浦夫妇等人的思想感情的,又是怎样描写他们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并选择一段学生习作中空洞的叙述两相对照。全班同学大为活跃,气氛热烈。课后许多学生又写了第二次,效果很好。
  其三,教师下水能营造一种写作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从“岸上”下了“水”,自然亲切起来。老师这时候成了一个和学生一样的习作者,师生是平等的,互相欣赏,又互相批评。这时学生对作文非常感兴趣,和老师比赛,有时还超过老师,这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从写作心理角度分析,教师的下水文章是很好的刺激物,它对于形成学生写作的“优势兴奋中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有巨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就很有体会,他说“当我写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四、教师下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著名作家秦牧指出:“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很难真正理解教材中写作上的微妙之处的,是难以真正教好语文课的。”的确,语文教师有切实的写作实践经验,对课文才会有真切的理解,才不至于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另外,教师经常下水,还能开拓自己的思维,使思维灵敏,见解独到。而这些对启发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均有帮助。
  上边论述了教师下水的四点意义。那么,如何下水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两点:其一、下水文章一定要有启发性,要能让学生从你的文章中产生丰富的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而情不自禁地投入写作。因为教师下水,主要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激起写作欲望。其二、学生的作文应注意变化,千万不能让教师的下水文章抑制了创新思维,阻碍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
  下水作文,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我认为,下水文呈现的时机,不妨以学生“动笔写作”为分水岭。对于习作题材比较宽泛的话题类作文及半命题作文,教师不妨采取“作前下水”的方式。即师生在围绕话题(或半开放的命题)讨论如何写之后,教师将自己的下水文读给学生听。因为话题作文一般以某个话题为中心,写作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教师的下水,只是用自己的下水实践开启学生的思维,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想象类作文,尤其是看图作文一类的习作样式,则适宜于作后下水。让学生放大胆、无拘无束地写;在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出示自己的习作,以参与者的身份让学生评头品足,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示。当然,不管何时写,怎么写,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即教师应明白自己下水的目的是当教练的,不是参加游泳比赛的,我们提笔时,要处处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我认为语文教师下水是一桩很有意义的事情,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让我们都来下水吧!
  
  武银华,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