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营造氛围让学生结下文学情缘

作者:郭丽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是一位向导,他熟知崎岖难行的山路上的一切曲折和坎坷,他在向初次上路的年轻人指导道路。”能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唤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的教师也许就是最合适的向导。因为这样的教师浑身浸透着文化,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无不让学生神迷、向往!这样的教师营造出的课堂一定是优美的语言灵光飞溅的课堂,是喷涌的哲思酣畅四射的课堂,是文人先贤哲人大家的思想大讲堂。雷鸣电闪,电光火石,是课堂常态,学生会不自觉地走入其中,沉迷其内,在语文的海洋里自失,浸染,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
  我也努力地在营造着这样的课堂氛围,我在我的课堂内外撒下满园芬芳,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中浸染自己,结下文学情缘。
  以名起兴是我播撒的第一缕芬芳。
  初识新生,我看着学生名册,试种下一粒种子:“在解放前,有一个穷苦的孩子特别爱听故事,于是他主动找到茶馆老板要求免费当跑堂,他想借侍茶之机听先生说书。渐渐地,他收集了一肚子的评书,装了一脑袋的故事。有一天,他突然萌发了要自己写故事的念头。他又想到自己从小受尽地主折磨,现在终于翻身成了主人,经历曲折坎坷。对,就写自己!可是他又不会写字,学!就这样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诞生了,这部书的名字就叫《高玉宝》,其作者就是高玉宝!高玉杰同学,这可是你的本家哥哥哟!”在同学们的哄然大笑声中高玉杰兴奋得红了脸,他立刻觉得文学和自己有了亲情,于是在周记中表示希望有一天像高玉宝一样有自己的作品,别的同学也从高玉宝的经历中认识到写作也不是想象得那么难。
  一花引来万花开,于是,一个个名字牵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名字也都鲜活起来了,文学与学生们的名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时间教室内外文风弥漫,人人都醺染出了浓浓的书卷气。
  拓展延伸,探微求真是我洒下的第二缕芬芳。
  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为了更准地把握苏轼的感情,我先介绍了苏轼宦海沉浮的经历,然后我让同学们重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摘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再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划出“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介绍这个典故的由来,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思索这两首词中隐含的作者思想;接着我又联系本册所学课文《核舟记》,让学生回顾了苏轼的一个另类朋友——佛印的形象;再让学生把这些材料进行整合、讨论,挖掘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绪。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觉得语文如浩瀚无边的大海,博大精深;又如旋转滚动的万花筒,绮丽无穷,并会不时升起醍醐灌顶的顿悟感,登峰造极的成就感,欲说还休的难舍感……有了这种种的感受,可以说,语文课堂已经把学生的心留住了。
  以上是我在课前的“引”,课内的“导”,是我播下的两缕芬芳。但是这样即使把学生的心留住,也不一定就能激起他们写作的冲动。所以我同时也“涉水示范”。我要求学生们勤练笔,每周至少写一则周记。我则在周记本上和同学们“笔谈”,鼓励同学们用文章燃起我的“笔谈”情,同时也要求自己用优美的语言,开阔的思路来引出他们熊熊燃烧的地火。在师生相互的交流中灵感便如泉眼,越写越旺。一次一个同学在周记本中夹一纸条:“老师,你能不能快改周记?我随时都想在上面写点杂感。”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让鹅卵石臻于完美。”一场轰轰烈烈的写作拉练开始了,没有逼迫,没有强制,只想尽情倾吐,或是偏激渲泄,于是满园繁花朵朵。
  徜徉于学生之中,倾听着他们沙沙的落笔之声,我心中感慨万千,便偶尔也在黑板上寄言助兴:“散文是心灵的牧场,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安然滋润。”“写作是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尽情渲泄。”“文学艺术只有在充分表现自己的心灵苦难人生追求时,只有在大胆展示自己的个性至性真情时,才具有流芳入史,永垂万古的价值。”“我迷恋文字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郭敬明”。课外我还印发了一张精美的名片,贴在每个学生周记本的封皮上,附着我写的一首小诗:“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在周记本上,来挥洒心情。这是你心灵的港湾,这是你人生的驿站。困了,累了,痛了,撑不住了,就来这里,老师是你永远的伙伴。”
  就这样,满眼、满心、满堂都弥漫着浓厚的写作情绪,飘荡着语言的芳香,学生们甘愿到这语言的天国里去云游,在云游中如余秋雨所说:“写作是获得一种和世界、他人、生命的对话和沟通方式,是获得灵魂的一种表述方式,是获得灵魂的挖掘方式。”这种方式不带丝毫功利性,但也正是这种方式铸就了学生的精神之厦。
  “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这就是师生漫语相处而燃成的涟漪灵光。
  
  郭丽华,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