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审视与重建

作者:李汉潮




  看到河里的死鱼,并且想到了可能是毒物致死,这样的人不会少。如果人们的思维止于这样的“可能”状态,就缺乏了科学探索精神。生活中因满足于“可能”而导致损失或错过重要发现、发明机会的事情很多。美国教材中的学生,没有满足于“可能”。更可贵的是,当实践否定了自己最初的推测,他并没有停顿下来,而是带着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鱼的死亡”去进行新的探索。通过这样的探索所获得的正确结论——热污染导致鱼的死亡是很有价值的:这种成功探索的价值具有一步激励人的作用。
  二、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我国传统的教学只是把学生看做一个有待加工、可以被任意塑造的对象,认为人的大脑就像存储知识的仓库,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用知识去填充大脑这个“仓库”,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存储”能力,其在本质上是一种灌输式教育或“储蓄式教育”,它“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得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严重剥夺、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上否定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把个体活生生的生命窒息于机械记忆、呆读死记之中,严重剥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权利和反思批判意识。
  袁振国教授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有一次,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到我国访问,接待人员为他们安排了一节公开课,上课的是一位优秀特级教师。这位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思路清晰、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是当接待人员请美国的客人谈谈他们的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反问:既然一堂课上老师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有上的必要吗?然而,我们的教师却错误地认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比他们“不满足地”离开教室要好得多。事实上,我们传统的作法: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正好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天带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离开教室。
  三、不要给学生唯一的标准答案
  中国的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不管学什么都得背,学历史,背年代,背事件,背结论。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有历史问题个个都有标准答案,10多亿中国人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书上怎么说,权威怎么说,就怎么背,不准自己找资料,自己思索,自己寻找结论。书本改了,权威改了,照样背新的,不用问为什么改,不背答案就考不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用英国自由主义教育家P·怀特的话来说:……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观念……导致霸权主义,使学生失去心灵的自由,沦为思想的奴隶;……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丧失,从而成为一群任人宰割的羔羊,或是没有创造力的生物,这难道不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失败吗?
  事实上,不管是生活中的问题还是学习中的问题,其答案多是丰富多彩的。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它三个类型不同?
  
  
  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不规则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的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为题写一篇文章(摘自2000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确,由于标准和视角的不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从中得到启示。
  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绛花调〉小引》中曾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众家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教学何曾不是如此!
  昭君出塞一事,古今文人墨客所见各不同。
  西晋士大夫石崇在《王明君辞》中说:延我于穹庐,加我阁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这是封建士大夫以远嫁异族,虽贵非荣的种族观念对王昭君出塞的悲伤与怜悯。
  梁代诗人施荣太在《王昭君》中说:垂罗下椒阁,举袖拂胡尘。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这里表现出对红颜薄命的慨叹,揭示一个道理:统治者对美女的争夺,是造成红颜薄命的社会根源。
  梁代女诗人沈满愿站在女性视角说:早信丹青巧,重货洛阳师。沈满愿从女性相怜相惜角度,认为早知如此,何不重贿毛延寿!同时也暴露了宫庭的黑暗,反衬了昭君的高洁。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目光犀利,见解独到: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告诉人们,毛延寿也是悲剧性人物,他并非主事人。何况,他自己也死于非命。又告诉人们,美女即使在宫中得宠,终将也会因年老色衰而遭冷遇,与远嫁异族并无不同。
  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则另有一番见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老不议男女之间的情感,不言谁喜谁悲,而以无产阶级的广阔胸怀,着眼于民族大团结,赞美昭君的远见卓识。
  
  参考文献:
  1 张天宝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2003年
  2 王宏甲著《中国教育新风暴》 北京出版社 北京2004年
  3 乔欣 赵田锋著《中国教育调查》 九州出版社 2004年
  4 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
  5 魏薇等编著《中外教育经典案例评析》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
  6 中国青年报 2004年11月22日
  7 杨雁斌编著《创新思维法》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年
  8 沈宁著《点击美国中小学教育》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9 王国安著《把创新当成习惯》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
  
  李汉潮,广东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