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运用多媒体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作者:张玉亮
一、课堂之水泛涟漪——运用多媒体使教学寓教于乐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等,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学生利用视、听、触觉等多种器官进行学习,从不同侧面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使复杂抽想的认识活动变的简单直观。
如:执教《看云识天气》时,可以让学生看录像欣赏各种美丽云彩的同时,认识云与天气的关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枯燥的说明形象化,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结合优美的画面让学生联系生活,从而为学生构建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有“我会观云测天”的成功感。这种方式的教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之水泛起朵朵诱人的涟漪。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参与者,他们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提高了能力,从而使教学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杠杆之力解难题——运用多媒体活学古诗词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有的老师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它,这是因为,古诗词这种古典文学的精髓,言简意赅,蕴含丰富,抽象的语言表达如同隔靴挠痒,学生头脑中所建立的表象经验无法一一对应,使得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对于距离自己生活较久远的文学作品信息感到“陌生”。尽管老师千般地启发诱导,竭力地声色描绘,学生仍是万般的困惑,无法真正体味出其中的意韵。而运用多媒体学习古诗词,则可解决这一大难题,使其发挥杠杆之力。以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为例: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难以体会,难以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尤其是其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所创设的意境,学生更是很难体味。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配乐朗读,充分体现诗人思乡的孤独情怀,烘托气氛,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教学情境,播放课件、录象、就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组成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画面去感受北方那种旷达、荒凉、静寂的境界。这样,运用音律的情感效应和画面的直观效应,将作者思乡卫国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勾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诗的理解由难变易,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因此,新课程环境下的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抒写真情。而利用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通过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扩大思维和写作空间。]
如在学习《心中的鹰》一文中,向学生播放世界珍稀动物被猎杀及生态平衡残遭破坏的画面,播放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画面,在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和情景面前,学生触景生情,不由地激起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从而结合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自发地写了许多保护生态环境“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习作。
再以一次作文指导课为例,以“老照片”的故事为话题,要求写真事、抒真情,表达“我爱我家”的主题。课前先让学生带来自己最感兴趣的照片,上课伊始,老师放映几张学生带来的照片,照片上那一幅幅可爱、调皮的模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紧接着,教师放映自己的一张全家福照片,读自己写的一篇“下水作文”,文章以朴实、包含深情的语言,加之荡气回肠的“二泉映月”和之,将自己与父母之间深深的牵挂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师读时,很多学生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受其启发,学生看着自己的照片,茅塞顿开,记忆之门随之打开,短短三十分钟内便写出一篇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正是由于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才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燃起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使一张张静止的照片活化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
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是教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张玉亮,教师,现居山东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