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高中文言文补注三则

作者:杨向东




  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收有杜牧《阿房宫赋》一文,对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教科书未注,但不少注本和教学参考书将此句解成:“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千万个人的想法。”
  笔者以为释文不妥,因为与原文意思相悖。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作者在文章中说得很清楚,他是借秦始皇荒诞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来讽喻当代皇上唐敬宗的,所以在文中对秦始皇“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的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和“日益骄固”的腐败政治作无情的揭露与鞭挞。当时“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在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想法”怎么会与“千万个人的想法”相同呢?
  紧接着“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的是“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显而易见,这后两句恰好是对两句的诠释:“一人之心”就是“爱纷奢”的意思;“千万人之心”也即“念其家”之意。这是一种隔释句的特殊修辞格,能够起到互为对比,烘托映衬的作用,这种行文方法是古人在作文时所惯用的。如《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句中的“回清”、“倒影”分别释上句中的“素湍”、“绿潭”;又如《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或师焉”承“句读之不知”而说,“或不焉”是承“惑之不解”而说。
  所以从文句前后的联系来看,“一人之心”也绝不可能与“千万人之心”相同。那么“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心,千万人有千万人的心。”对此教科书编者应明确指出。
  
  二
  
  《五人墓碑记》一文有这样一句话: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过”课本未注,不少教参都释为“经过”,笔者认为失当。作者写这一句是想借用四方之士“拜且泣”的情形,状五人事迹感人之深,从而赞颂五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果释作“经过”,四方之士只是顺道而去,并非专程前往拜谒,这就不能充分反映四方之士对五人的缅怀敬悼之情,而且与事实不符,据《典史外卷·周忠介传》、《二申野录》(齐鲁书社,1996出版)、《烬余集》(商务印书馆,1936出版)卷四附录、《开读本末》等书记载,当时“五人名震天下”,确实有不少志士专程去五人墓“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甚至还发扬五人的精神,倡议不用天启钱,以示反抗。
  在古代,“过”有“拜访”“探望”的意思。《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等辞书皆收有此义项。如《战国策·齐策》:“[冯谖]于是乘其车,揭(举)其剑,过其友”;《史记·魏公子列传》:“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汉书·韩信传》:“尝过樊将军哙,哙趋拜称臣”;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湛]见子济每年来扫墓,略不过叔,叔亦不侯济”。四例中“过”皆可理解为“拜访”、“探望”。
  故课文中“过”应由“探望”引申为“瞻仰”、“晋谒”的意思,这样就能把四方之士对五人的崇敬之情充分表达出来,这样解释,与实际情形相符,也与上下文意思吻合。故笔者建议教科书编者在教材再版时应予补充。
  
  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收有司马迁《史记·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教科书未注。不少教学参考书及注本把此句解释为“我们这些人现在要成为他们的俘虏了。”
  笔者以为译文不妥,“今”在这里不能作“现在”讲。当时刘邦已经逃宴回营,羽“受璧”而“置之坐上”。尚未认识到放虎归山的严重后果,只有范增看得远,深知后患无穷。他预见“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于是发出“吾属今为之虏矣”的无可奈何的感慨,颇有责怪的意味。“为之虏”当时虽然还未成为现实,却是眼前即将发生的事情。“今”时间副词,应该训为“即”、“马上”。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孙炎注《尔雅·释诂》:‘即犹今也,故今亦可训为即’”;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杨树达的《词铨》(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古汉语词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辞书也收有此义项。
  其实古文中“今”训为“即”例证并不少见,《史记·伍子胥列传》:“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汉书·汲黯传》:“君薄淮阴邪?吾今召君矣”;《汉书·王尊传》:“所捕,宜今发吏。”颜师古注:“当即发也”。
  另外,“为之虏”中“之”不能看作代词。《古书虚字集释》:“‘之’犹‘所’也”。易孟醇《先秦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这些‘为……之……’可看作‘为……所……’的复形”。“为之虏”即“为所虏”,是被动结构。对此,笔者建议编者在教科书修订时应予补注。
  
  杨向东,教师,现居江苏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