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品味语言教学例谈

作者:刘成奎 林本国




  实施新课改以来,“语言品味”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语言品味”这一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的重头戏,课堂教学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风景一:适时追问,注重生活体验
  品味《春》一文中第5段对“春风”的描写。
  师:下面请同学多角度地品味语言,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生1:首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追问):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生1:前天我肚子有点痛,妈妈就用手轻轻柔我的肚子,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师:有人把春风比作魔鬼的手,可以吗?
  生1(坚决地):不行。因为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都是温暖、柔和的。(生1读得生情并茂,尤其强调了“轻轻的抚摸”处。)
  生2:下面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对泥土气息、花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的温暖、柔和、适人。
  师:什么是侧面描写?(生2无语)
  师(继续紧逼追问):描写春风却写曲子、笛声,作家是否在走弯路?
  生2(脱口而出):不是,因为这是风中的音乐。
  师:如果刮的是台风,风中还会不会有这样“宛转”的音乐?
  生2(恍然):哦,作者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其实都是为了突出春风的温暖、适人,这就是侧面描写呀!
  师(感慨道):语言看似千变万化,实际上字字句句都围绕春风温暖、适人的特点展开,风筝飞得虽高,可却有一线在手,这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啊!
  风景二:背景铺垫,关联文本信息
  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英子挨打部分的动作描写。
  生1:“拖”、“抄”两个词写出了爸爸对英子不去上学非常生气,很愤怒。
  师:爸爸为什么这样生气?
  生1:因为英子不去上学。爸爸怕英子将来没有前途,所以生气。
  生2(补充)这两个词其实也写出了爸爸对英子的爱,只是采取了一种古老(停顿),应该说是传统的方式而已。(有学生鼓掌。)
  生3:(抢答):同样,我认为“抄”“倒转”两个词也表达了爸爸对英子的爱。
  师:(反问)有人认为爸爸出手很重,对英子较狠心,爸爸不够民主不够和蔼,你为什么却不这样认为呢?
  生:爸爸脾气是急了点。但是过去那个时代的爸爸大都如此,而且他是为女儿而急,他的教育方法在情理之中。
  生4:(补充):其实英子挨打,疼在爸爸心里!(学生鼓掌。)
  师(点拨):在进行语言品味之前,先引进《城南旧事》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上世纪20年代末旧北京大家庭中父亲的地位和形象,以及作家林海音在小说创作中那份对父亲深挚怀念之情。再让学生结合文本了解父亲的相关信息,比如父亲脾气粗躁,工作努力,父亲爱花,富有情趣等。这样让学生对旧时代的父辈有所了解,最后再让学生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英子挨打部分的动作描写。这样学生的个体品味就水到渠成了。
  风景三:拓展延伸,合作深入探究
  品味《陋室铭》一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语句。
  小组1:这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意思是与作者来往的都是博学之人,没有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师:(再问)我们知道作者既然是个博学的人,那又为何不与平民来往呢?
  小组1: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与作者交往的都是一些博学多才的人,无平庸之辈,更不存在下九流之类的人,所以作者本人也一定是艺高德重的人,与“鸿儒”结交,可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应该不是不愿意与平民结交吧?(学生点头认可。)
  师(进一步):如果说作者真的是一个远离百姓的艺高德重的人,那突出表现了文人的哪一点?
  小组2:清闲、自命不凡、孤芳自赏、……鄙视体力劳动。
  师:文章那些地方表现作者的清闲、自命不凡?
  生(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能不能回答的具体一点?
  小组3:作者随心所欲地‘调素琴,阅金经’,不与白丁交往,只与鸿儒谈笑风生,累了、困了就用窗外的美景调节,在陋室这个小小天地里,他很少与外界接触,与世无争,无忧无虑。(学生鼓掌。)
  师:既然这样,大家看看刘禹锡的一生,他真的如此清高吗?
  小组3:作者是一位激进的改革家,早年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改革失败被贬,后来召回京城又被贬。他的人生坎坷,生活极不稳定,与当朝的权贵格格不入,这样看来,他不可能过的如此清闲。(有学生叹息。)
  小组4:刘禹锡曾写过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见被贬地方的凄凉,被贬时间之长,这样的情景下是不可能过的悠闲自在的。(拓展的好。)
  师(延伸):作者在流放巴楚期间,对当地用民歌俚调写成的作品大加赞赏,并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创作了大量的枝竹词,用以描写劳动人民的丰富生活。照理说,他的群众基础还是很深厚的,为什么在文中却说“往来无白丁”,不和人民来往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的生平再想一想。
  生:我觉得作者并不是有意疏远老百姓,真正疏远的是黑暗的官场。表面上说说笑笑,其实内心是愤愤不平的。
  “往来无白丁”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描写,更是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同时表明自己虽身处陋室,但志向不衰。(学生赞赏。)
  总之,语言品味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之上,而语言品味反过来又作用于文本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两者相辅相成。
  
  刘成奎,林本国,教师,现居山东平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