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语感教学的瓶颈

作者:庹 莉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和感受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教学就是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落脚在“语感”上,谁感呢?当然是学生。怎样才能感呢?只有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体验感悟,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语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也力求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但举步维艰,教着教着陷入俗套,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开始昏昏欲睡,惑而思源,笔者粗浅认为形成语感教学的瓶颈”有以下几方面:
  一、时空距离的阻隔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文上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已下了不少功夫,为语文教学情感趣味性增添了新鲜血液。可也有些文章时文性太强,给现在的中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了很大障碍,比如:鲁迅郭沫若等著名作家,他们的作品打上了很深的时代烙印,同时又因时代斗争所需,文字幽默含蓄,旨意又很深刻,时间、空间上都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的学生在理解上难度很大,语言文字的疏通已很困难,何从去感呢?
  二、价值观念异域 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特殊环境下思想意识、道德价值与作者主观判断相结合的产物,有着较强的时代性、情感性、价值取向性,那么读者在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价值取向就越显得重要了。如果一个读者的价值观念与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相左,就会与作品的文旨分道。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杜十娘真爱李甲吗?若爱李甲就应毫无保留;窦娥的“孝”值吗?刘兰芝被休谁之过?周朴园究竟爱不爱鲁侍萍?等等。让学生谈自己看法,理由充分,头头是道:杜十娘真爱李甲就应告诉他自己的一切财产,就不会有悲剧发生;窦娥屈打成招,为婆婆顶罪尽孝,实在太“愚”;刘兰芝被休因为没有替焦家继香火,有悖“忠孝”;周朴园自始至终深爱鲁侍萍等等。以我们今天的世俗观念、价值取向来看,学生谈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那么持有这观念后又如何能去体悟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旨呢?
  三、快餐文化的浸染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了我们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去欣赏网络新作,这些网络新作的作者为了迎合这部分读者,从语言、情感等方面与其合拍,语言直白,情感易见,多单刀直入,基本没有理解分析的难度,再看到咱们教材中蕴含深义的作品就束手无策了。另一方面,现在电影、电视剧铺天盖地,有很多取材于优秀的古典作品,这些作品人物经过导演,演员“消化”,呈现给观众的形象与作品本身可能大相径庭。我们再进行作品的交流时,就有可能成为学生“曲解文本”的帮手。以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与作品的人物产生共鸣可能吗?
  四、学识低龄的困窘 语感教学是通过感受、领会、积累、运用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有能力不能代表教学就一定成功,关健是学生的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常常会有“推不动”、“启不发”的悲叹。一方面可能像一些“大家们”所说,咱们教师“启不得法”;可另一方面,确实应该正面看待学生的学识低龄的影响,现代的中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兴趣爱好广泛,可认知水平、分析理解能力与实际年龄相去甚远,又加上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应“专家”呼吁的“课改”,有些课堂便成上有乐无实的娱乐平台。以致学生出现了“可惜我不是李甲”的悲慨。如此这样,谈何去让学生理解、体悟咱们那些深奥、优美的文学作品。
  除此之外,还有考试的束缚、教材部分选文索然无味,个别文章本身就让人莫衷一是,再加上长期以来社会对语文学科的偏见,引起了部分语文教师意志的动摇,以及古文新作、古词新作歪解、恶搞等诸多因素,大大的削减了语言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发展到了学生在一起聊天时以谈语文学习为迂腐羞耻的地步。更有甚者,提出了强调语文学习是在害人的论调。如此以来,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存在吗?更别说兴趣了。
  面临这些困难,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忍心熟视无睹吗?不,决不会。我们所倡导的语感教学正是从培养学生语感入手,通过积累、感悟来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厚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只要我们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语文教学总会有拔云见青天的那一天。
  
  庹莉,武汉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