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古典诗词中杨柳的意象

作者:程致红




  自古以来,杨柳就在文人墨客笔下频频出现,诗人词人借之或歌春景,或咏愁肠,或斥狂妄之辈,或颂兢兢之修为,或惜韶光,或话别情,或诉凄凉,或说沧桑……不一而足,杨柳所表达的意义可谓多矣。
  一、春之使者。李元膺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所以他作《洞仙歌》曰:“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他词作中的杨柳使我们嗅到了春天的气息。虽仍然春寒料峭,但已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了。
  春天是美好的,特别是在经过了萧瑟的冬天之后,春天变得弥足珍贵。而杨柳这一随处可生、婀娜多姿的木本植物,在广袤大地上无处不在昭示着春天的来临。杨柳发芽,预示着春天来到了人间,有绿色的春天必然有绿意盎然的杨柳,有这样美好的杨柳又必然有美可赞叹的春天,所以,在诗人词人笔下,咏柳大多必与春连系在一起,同时,咏春也多半少不了杨柳。杨柳在诗人词人眼里,简直就是春的象征,春的预言人,可以说成了“春之使者”。贺知章的《咏柳》就写出了初春的杨柳晶莹剔透的模样,透过那树杨柳,我们仿佛感觉到了那还滴溜着露珠的春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是春天的使者,她的萌发透露出春的生气,随着春意渐浓,她又一天天不停地长啊长啊,不像花那样只开一时。从初春到春意正浓再到暮春,杨柳几乎占据了整个春天,这正如晁补之在《水龙吟》中写道:“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杨柳。”
  二、俗之寄者。古典诗词中的“杨柳”均指柳,“柳”与“留”谐音,从而产生了折柳为别之俗,正如刘禹锡所言:“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垂杨”即分垂柳。基于这一习俗,古典诗词中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作品。
  一类是折取眼前柳,送给即将远行的眼前人。这是折柳赠别的风俗的直观显现,折柳赠别这一风俗始于汉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相传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类诗很多,如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这是作者与心爱的姑娘分别时的伤离之作。再如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又如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这一曲子,它源于折柳送别的习俗,诗人借之表达的多是思乡之情。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类是由眼前柳,想到过去曾发生过的送别场面,进而回忆起被送别的人。这类作品多是怀人之作。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这里的“陌头柳色”包含着几层意思,第一,春天杨柳发青,正是欢乐的季节,看见柳色,就会意识到生活孤寂。第二,古代风俗,折柳赠别,因“柳”与“留”谐音,寓有留恋之意,看到柳色,又会勾起回忆,触动离别之愁。再如刘方平的《代春怨》:“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又如宋魏夫人的《菩萨蛮》:“绿柳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三、情之至者。柳絮,又称柳绵或柳棉,即杨花、柳花,由名称中的絮、绵,棉可以想见杨花的重量之轻,谢道韫亦曾咏“未若柳絮因风起”杨花能够因风而起,飘飘而飞,这些自然属性在充满不得意情怀以及被小人迫害的文人眼中,变得颠狂轻薄不知自量,于是他们笔触所至杨花也就变成了一个十足丑陋的无骨小人。这是鄙之者。如杜甫的《绝句漫兴》:“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在此诗中,诗人把“颠狂柳絮”与“轻薄桃花”相提并论,笔调中不乏鄙视与不屑。“随风去”写出了杨花的钻营、投机、不长久以及随波逐流。再如黄孝迈的《湘春夜月》:“欲共柳花低诉。怀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词中作者认为柳花浅薄,不解风情,作者的复杂情感难以以之为寄托,怨声如诉,无言泪欲零。
  杨柳枝条细而柔,长而垂,在春风拂动下,飘动不已,柳枝上的柳花也因风而起,漫天飞舞,曾巩作诗咏之曰:“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此诗中手舞足蹈的杨柳简直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它又安知肃杀的冬天一来临自己又该会是何种情景呢?
  杨柳袅袅娜娜,柔柔顺顺,似乎女性的柔媚尽融其中,因此在许多诗词中杨柳又与女性连在了一起,人即柳,柳即人,这是爱之者。如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愁,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作者由眼前景想到自己思念的女子,那柔柔的柳丝在作者泪眼朦胧中似乎化作了亭亭玉立的姑娘。
  总而言之,杨柳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因杨柳出现的频率频繁而纷繁众多,本文只作春之使者,俗之寄者,情之至者三个方面的论述,对杨柳意象的更深一步的研究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另外的广度、深度去探讨。
  
  程致红,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