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故都的秋》与郁达夫的迷恋

作者:李在琴




  郁达夫的名作《故都的秋》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其传达的是一个迷恋的主题。
  文章深情地描绘了蝉虫雨路、花鸟树木。只因是在北国,在故都,便别具了一番情致。试问:哪里的秋季没有这景物?独独北平的秋能引起如许的欣喜和哀愁?何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分明是一种迷恋。
  迷恋“秋蝉的衰弱的蝉声”,寒蝉原本凄切,而故都的秋蝉,却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是可爱之物、“北国的特产”,用现在的话说叫“宠物”。
  迷恋北方的雨,下得活灵活现的,干脆利落,毫无拖泥带水的风格,“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还要一句一景地描绘云的景象,雨的阵势,“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多么令人神往的变化啊!
  迷恋铺得满地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迷恋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迷恋“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和牵牛花底叫长着的“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甚至是念错的歧韵,“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倒来得正好。”多么欣喜而愉悦啊!古朴浓郁的京味儿方言,凝聚着多少眷恋、思慕、牵挂、神往和忧郁啊!
  秋天是让人沉思的季节,沉思是让人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文人自古多情,对母亲,对家国,常怀有无限的痴情。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到“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而贺之章的一首《回乡偶书》更是活现了这种情愫:“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音啊,多少在外的游子,偶然听见一句乡音,亲切之感会油然而生。再来浅吟之,深味之,不禁泪下。
  郁达夫耳处纷乱的民国时期,加之长达十年的旅日生涯,因为民族弱小而饱受屈辱的他,无数次在心底怀着深切的热望呼喊:“祖国啊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故乡已经幻化成一个个端正的方块字,一声声有腔有调的问候,一抹抹故都上空的天色……归来时山河已变了颜色,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华北危机,平津危机……“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他轻轻地走到母亲身边,聆听着母亲宽厚的嗓音,感受着母亲温暖的手掌,闭了眼,沉酣在母亲瘦弱的膝上。仿佛时光正在悄悄地倒转,又回到了小时侯,“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哪一位游子不思念母亲、不梦回故土呢?更何况是敏感多愁的郁达夫!
  故乡总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在郁达夫眼里,北平的意义,不仅仅是故都,政治的中心,更是中华母亲的象征,“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荟萃的北平”,“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气候,和地理联系在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使得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感受一下故都的每一粒浮尘都浸染着浓烈的文化气息,与其说是来“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的,不如说是来寻根中华母亲,朝圣中华母亲,顶礼膜拜中华母亲的。在此种心态下,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履,意之所会,无一不契合他的心灵,无一不让他的灵魂得以平伏和安慰。在文化积淀沉郁的古城,在寻根之旅的归处,在滋养了民族心态的故都,个人的不幸,社会的动荡,时局的腐败,连年的战乱,生活的颠沛,内心的孤寂,全被融化成温温涩涩的泪水,充盈了双眼。
  在这辽远平和的故都空气中,在母亲温暖轻柔的怀抱中,那颗历经忧患的游子之心,所反复吟唱的关于母爱的旋律再一次奏响:“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挡天空下的隐蔽?”郁达夫正感到安逸而闲适。此刻,我们就能明了,为什么他要说“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春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固然也有可爱之处,但比之于故都,就逊色多了,“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只要在母亲的怀中,有母亲的话语,母亲的气息,母亲的容颜相伴随,多少的风霜雨雪,怎样的酸甜苦辣都愿意承担,于是他道出了心底的轻叹:“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心理学上认为,惟有爱才能改变人,惟有爱才能成就人。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的依恋,郁达夫摆脱了文人的孱弱,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战士。他在国内组织刊物,创立左联,发表小说,又抵新加坡办刊,到苏门答腊借做日军翻译为掩护坚持斗争,直至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用生命完美地诠释了这份赤子之情——回报故都,回报母亲!
  
  李在琴,教师,现居湖北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