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共同成长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作者:汤 沛
(一)共同成长是师生关系的必然趋势
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最早提出的是“教师中心说”,“传道、授业与解惑”可谓是对其最早的阐释。“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是与教师中心论的师生关系相对的,其重在强调学生是主体。从动态角度来看待师生关系,教育界提出师生互为主客体之说,试图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间寻找一种恰当的平衡。无论是谁主谁次,其始终没有绕开师生各自的权力来讨论,形象的说,始终在“讨价还价”谁是控股的一方。当然,也有学者另辟蹊径,提出人本主义师生关系观,充分尊重了人的主体性,是人性的回归。但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师生双方获得发展,仅仅是人性的回归或对主体的尊重显然是不够的。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人们在讨论师生关系时,仅仅立足于双方的主次或单方(学生)的发展,忽略教师的发展,实践证明,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的。
师生关系,归根结底,应该直接指向师生的共同发展。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中的这段话,充分阐述了师生之间的共生关系。朱小蔓教授在谈和谐教育时说:“构建和谐教育的教学关系,要求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共生’的思想,就是允许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因素相得益彰,通过互动来转化为统一。在教学中,教材只是一种工具,教师要从传授教材中解放出来,教师不断地利用教材走近学生,学生也不断地利用教材走近教师,师生相互走近,共同成长。”师生共同获得了成长,课堂中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才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
(二)共同成长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1.建立平等的教学观
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只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在认知上,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汲取“教学相长”的精髓,发扬教学民主,尽情的让师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进师生不断完善和共同发展。叶圣陶说:“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在新课程中,没有人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身上有无穷无尽的潜力,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能达到出乎我们意料的效果,我们也会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启发。如:于漪老师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就遇到了一个学生对“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提出了的质疑。学生认为,“行军打仗,跋山涉水,总要洗脚,一洗脚就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当时,于漪老师就被问住了。课后,于老师查阅了正史野史,才搞了个究竟,自身也从中获得了发展。
2.教师角色新定位
要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真正互动,就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即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学习伙伴”这一全新定位。
目前,有人提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观点。笔者认为,首席,有首席教师、首席执行官等,这一概念明显带有等级色彩,在出现争议时首席也往往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权利。课堂不是企业,追求的是和谐与平等,平等又何来的首席?有了首席,课标中提倡的“平等对话”就不可能真正的实现。
“学习伙伴”作为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体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存在支配和中心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充满信任,允许质疑,双方都乐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学习伙伴”角色定位,追求的是师生双方共同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和新知的发现。这一定位对学生意味着个性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意味着在传授知识之上的一种知识的理解与专业的成长。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都是共同成长的伙伴,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要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共同成长”的合作关系,把教与学看作是“教提高学、学促进教”的互助关系。在有些时候,我们也不妨不当“教师”去做“学生”,和学生真正来个零距离接触,积极营造尊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他们之间应该是平衡和谐的。无论是天平的哪一端失重,整个平衡都将被打破,“平等对话”也必将成为泡影。因此共同成长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也是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
汤沛,男,徐州师范大学04级教育硕士,江苏宿迁经贸分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