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文言文教学中的变

作者:古焕英




  文言文教学当前流行的教法是理性分解法:导入——文学常识——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翻译——分析——总结等。而翻译则用“串讲法”,一句话从第一个字解释到最后一个字,然后串起来解释整句的意思,再一句一句地串下去,中间穿插讲解繁博的文言语法。我记得,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曾针对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古文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
  那么,文言文教学之路应该怎样走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仅有这些传统教学措施并不能充分催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学习效果自然也不能充分显现。变,才能真正让学生对一线课堂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持久保鲜!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的文体和风格,不同基础程度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和情境中,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法。
  
  一、变讲为述,激发兴趣
  
  听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为故事充满一种封闭式游戏氛围!应合了中学生好奇好新的心理特点。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如果以述代讲,引入课文的学习,则更能吸引学生。比如教《伤仲永》,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合上课本,静听我讲故事,并且要求听后复述,复述得准确的可获得全班同学的掌声表扬。这一下,可激起了童心犹存的初一学生,他们听得可认真了。同学的兴味盎然地听完了故事后,立即议论纷纷:“那不是《伤仲永》么?”我趁机引导:“那大家看着课文复述吧,可以同桌先讨论,但不能翻看译本。”这一下,同学们的兴趣又来了,为某个词应该怎样解某句话该怎样译而争辩不已……。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学好文言文便为期不远了。
  
  二、变读为演,增强表达
  
  如何让“读”活起来?演!以演促读,可以充分利用每位中学生内在强烈的表现欲。你会发现,每位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在教学一些情节生动、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的文言故事时,我尝试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其语感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教《陈太丘与友期》时,我把全班同学每三个人分成一个小组。首先分角色朗读,一人叙述语言,另两人读陈元方与朋友的对话;其次,让他们自查解释和译本,理解内容后再由每组中的两个人去表演,要求对话要用现代语言。在该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在旁略加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记得牢固,且又锻炼了创造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变看为想,体现审美
  
  “想”是个极具内涵的发散词汇!它是“看”的有效延伸。在想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审美空间。语文课本中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绝不会读读讲讲了事,而会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去引导学生思考、比较、想象,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从而获得许多启迪和美的享受。如《答谢中书书》,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我引导学生充分想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质感具象,闭目品味“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的“交”、“乱”、“竞”几个副词的动态美意趣,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美在想象中展露无遗。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四、变译为疑,加强理解
  
  记得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我绝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
  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有一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课下注释是:平民百姓愤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走路。由于注释没有给出“徒”字的解释,有同学根据字面解释和查阅资料,得知为“只是”,是个副词,为了使句子的节奏感明晰,当即有同学提出质疑,“免冠”是摘掉帽子,那么和“徒跣”达到句式一致,就应该解释为“脱掉鞋子”,所以“免”和“徒”都应该翻译为动词,同学们在争执一番后,拿出了最有力的证据——《古代汉语词典》。在质疑和谈论中,同学们不断进步,不断得到真知。
  
  五、变字为图,右脑记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记诵,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师生都极大忽略了右脑在记诵中的作用。介于此,我很重视借助一些直观的方法,变字为图,帮助学生提高熟读成诵的速度。
  一是借助教具显图,帮助学生记诵:用插图配合讲解,或用幻灯、投影等电教设备,化抽象为形象。例如教《狼》一课,我把课文插图移植到幻灯到幻灯片上,让学生边看幻灯边记诵,学生记诵起来便饶有兴趣。再如教《马说》,我根据文意画了三幅图:被困在槽枥的千里马,吃饱的千里马,乏力被鞭打的千里马。学生按图记诵,事半功倍。
  二是图表记诵:对于场景地点变换的课文,若死记硬背,定会令人眼花缭乱,如若化成图表,则可令课文线索井然,对记诵大有帮助。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根据醉翁亭的位置及作者游览的路线,画了一幅简笔画,让学生进行理解性记诵,效果好多了。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只有不断创新教法,才能满足初中学生喜新、好奇的心理需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此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语)。也只有这样,才能“授之以渔”,逐步培养、提高初中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兵无常势,教无定法”,文言文教学方法宜多变,善变!
  
  古焕英,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