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例说七年级新生语文学习的两个转变
作者:戴红燕
那么,如何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两个转变”呢?
1、兴趣,从第一节语文课开始。
实现“两个转变”的首要条件,是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让七年级新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最为关键的是新学年的第一节语文课。如果第一节课能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热情。为此,我在七年级新学年第一节语文课中,没有急于展开课文教学,而是细心梳理,精心准备,旁征博引,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优美境地。
为了消除学生对新书的陌生感,第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语文教科书已在你手中,你是否感到你仿佛走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开卷第一篇课文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让我们开启文学之旅,在文本的引领下,看万里雪飘,听细雨诉说,乘着音乐的翅膀,走进小说的天地,登上散文大展台……去体验柳暗花明的惊喜,去感受山穷水尽的境地,……”这样一个开头语,使学生初步获得与文本零距离的沟通,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唤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向往与激情。
随后,我带着学生走进一个个单元。通过每一个单元的简要介绍,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用幻灯片展示每一单元的主题,重要作家及作品简介,配上适当的背景图。让学生对语文书有一个整体感知。
最后我总结道:“语文是知识交流的桥梁,语文是传递思想的火炬,语文是心灵憩息的港湾,语文是雨后天晴的彩虹。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语文!”余映潮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通过第一节课,薄薄的语文书一下子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心理学上有“首因效应”现象,即第一次接触产生的观点和留下的印象将在头脑中形成和占据主导地位。由此看来,较有新意的新学年第一节语文课,事实上是“首因效应”的课堂应用,对推动学生的“两个转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拓展课堂,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
准确生动地描述事物是一项重要的写作基本功。但七年级新生,往往对比不感兴趣。而一些优秀的广告语无论是从修辞上,还是从表述的准确性上,都堪称是语言的典范。我在作文课中,尝试用这种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描写。
[板书]:让你的语句像广告一样流行!
[导语]:大家都喜欢看电视,今天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记得了电视上的什么内容。
(学生来了兴趣,瞪大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
[幻灯] :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
[提问]:“这是什么产品的广告?”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海飞丝的广告。”
接着播放一系广告词:
[幻灯]:
酸酸甜甜就是我!(蒙牛酸酸乳)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
我选择,我喜欢(安踏)
想唱就唱(超级女生)
挡不住的感觉(可口可乐)
学生均在第一时间说出了广告语对应的产品。
[分析]优秀广告语特点:一是抓住事物特征,二是富有感染力,三是富有文采,四是语言精炼。
[拓展]“下面,大家根据这四个特点,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我们学校的足球场。”
同学们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室里一片热烈讨论的声音。
[拓展]以各自陈述的宣传语为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描述一下学校的足球场。
从送交的作文来看,学生的语言比以前生动丰富多了。
通过更多的这样的创新课程,学生明白了,不仅仅要向课本学知识,更要向生活学知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作能力的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
3、积极创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我先后创造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学习制度,拓展了语文学习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全方位地推进了语文学习的“两个转变”。
①课前三分钟演讲:每节语文课,都要安排一名同学作三分钟的演讲,有名言佳句解读、古诗词欣赏、现代诗歌赏读等,原则上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走上讲台。目前三分钟演讲已成为学生每天的期待。
②好书共分享:每月召开一次《好书共分享》主题报告会,让五到八名学生谈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评述该书优劣得失或者欣赏某人物的理由。主题报告会,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步探索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了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两个转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愿与广大同仁一道,不断探索,孜孜以求。
戴红燕,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