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成长
作者:吕晨铃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不是新课程实施后才有的,传统教学中也十分重视语文实践,只是形式单一一些。传统教学中的语文实践,主要是以文字练习的形式存在,往往把听、说、读、写、字、词、句、篇、修、逻、文等编成文字题目加以练习,让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由于形式的单一,使学生的实践兴趣淡化,学习效率不高。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有些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专做那些让学生完全走进社会,亲临语言现场的实践活动,将传统的语文实践形式淡化甚至废弃,笔者认为此举甚是不妥。语文要培养学生的感觉,但语文也不能光跟着感觉走,若学生不识基本的字词,不清楚基本字词的含义,就很难读懂一篇文章,更难于感受文章的妙处,自然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我认为在对待传统语文实践上,既要革新,又不能完全的抛弃,练习是一种实践,我们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用新的理念,重新审视过去的一些做法,重新整合,优化练习这一实践过程。
二、激化实践动机、细化实践目标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教学和每一个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谁都想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简洁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但我们也深深的知道,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学习、潜化和实践的过程。语文实践就是学生揭示、掌握和运用语文规律的有意识的活动,意识的感知依赖一定过程,这个过程的运行靠外力的作用是无法主导的,至少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它必须依靠学习者自觉、自主的把握和运行。学生个体作为一个单个的学习意识主体,他的语文实践是任何其它个体都无法替代的,必须这个学习个体自主的亲身参与,并且要能够长期的坚持;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注意激化实践动机、细化实践目标。
1、积极投身社会,培养自主参与语文实践的意识。
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一个群体,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学生的生活领域中来,教师应适时引导并激励学生,充分利用社会中现有的语文实践资源,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我们这里过春节家家户户都有贴春联的习俗,我便让学生搜集整理好的春联在班上交流,并根据自家的特点撰写春联。还有引领学生在公共场所纠正错别字,在陌生的场合与他人交谈等,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实践的意识。
2、构织实践环境,培养自主参与语文实践的兴趣。
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好社会中现有的语文实践资源外,还要有意识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学习实际,构织一些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环境,如我们在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学社,印制了校园文学刊物,发表同学们的优秀习作,当同学们读到自己和同学的作品时,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无比的自豪,这样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实践的兴趣。
3、掌握实践方法,提高自主参与语文实践的效率。
语文实践的内容多,范围广,要收到实际的效果,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去做,教师必须加于引导和规范,教给他们正确的实践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实践的效率。
4、细化实践目标,享受自主参与语文实践的成果。
实践目标过高,学生无法实现;实践目标过低,学生认为没有意义,这都会使学生丧失自主参与语文实践的兴趣。制定具体可感的实践目标,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参与语文实践的成果,是促使学生长期有效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所参与活动的学生年龄特征来设计活动目标。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相应的目标。如七年级上学期开展的“漫游语文世界”的活动。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时,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分组合作的能力,能够根据兴趣、能力、性别进行自愿组合。其次要求学生也能够根据活动的总目标,制订本小组的目标,以及计划或方案,然后明确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与小组其他成员形成协作,帮助小组的其他成员完成任务,分享成果。
总之,笔者认为语文实践,既无定论,也无定法,但它确实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不断的探索,与学生一道成长。
吕晨铃,教师,现居湖北秭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