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古诗阅读的有效教学

作者:朱翔华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古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古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十分有益的。
  但古诗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的不足,在实际的阅读鉴赏中很容易陷入误区,循环在怪圈中,难以提高。现将几种常见的误区分析如下,以求取得突破。
  
  一、简单分析 扼杀诗意
  
  诗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人则不顾艺术创作的规律,拘泥于生活的真实,对诗歌进行纯理性的、科学的分析,结果扼杀了诗意,丧失了情趣。如杜牧《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明人杨慎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若真改为十里,虽合事理,又怎能表现出江南的千里春色?不但使得诗歌索然无味,而且也阻断了读者的想象力。
  诗歌要反映真实的生活,但并不是对生活机械地模仿,而是对生活本质的一种创造性的反映。诗歌中运用的想象、夸张等手法,有时虽不合理,却极合情,同样是艺术上的真实。“白发三千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感人至深的诗句难道不是更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深哀巨痛吗?
  
  二、穿凿附会 任意拔高
  
  中国诗歌创作历来就与社会、政治联系紧密,很早就有寄托象征的传统,后来又有很多咏史、怀古、讽喻政事的作品,有些人往往脱离诗歌本身,比附历史,牵会政治,使其成为政治教化的工具,甚至把有一些原来与政治无关的“无辜之作”也要牵引进来,穿凿附会一番,使诗歌出言必有寄托,下笔必有映射。
  如唐代诗人韦应物《滁洲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本来是一首山水佳作,借景抒情,聊有寄托,但却被人认为通篇比兴,句句寄托,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好端端的一首写景诗,被说成了一篇毫无趣味、单纯说教的政治诗。
  古典诗歌语言简洁,运用意想,寄托象征,咏史怀古,故含蓄深刻,有时甚至隐晦曲折。如果阅读鉴赏中只是从表面入手,知其字词含义,泛泛而谈,就难以得其味外之味,言外之意,不能真正地理解作品。要克服这些,兹将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解——感受——评价”三步阅读法,例说于下。
  第一步,理解: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
  我认为,对古诗的鉴赏应先重在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整体的感知包括品味诗题、了解作者、览读全诗、琢磨后面的注释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奔向作者诗意的“共鸣点”!
  1、从标题、体例人手,参悟诗歌的内容大意。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交待了送别的对象、朋友的重任、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观沧海》,交待了这首诗是写作者观沧海的所见所想;《山坡羊·潼关怀古》,交待了作者登临的地点,内容是怀古伤己;《征人怨》,明示了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将士的怨恨……总之,诗歌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同学解题时往往忽视了标题,这就会影响到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情感基调的把握。
  古代诗歌从语言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散曲等;按表现手法可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按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待、咏物诗、军旅诗等。根据诗的体例,我们可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一些规律(诗的体例大都在标题中有所显示)。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喻今,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于谦的《石灰吟》;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如岑参的《逢入京使》。可见掌握古诗的体例对于解读诗歌至关重要。
  2、从诗歌作者人手,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广义语境。
  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这是同学们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以及生活的历史背景。感情是诗的生命,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倾入了他的喜怒哀乐之情以及思想主张。而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隐晦曲折的。知人论世,就有助于同学们理解诗人的作品内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清楚作品中出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其次在平时阅读古典诗歌时,要注意积累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资料,对于重要诗人,要了解其经历和风格,对于一般诗人,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因为大时代,大背景是相通的;第三须搜索记忆仓库,运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去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
  3、从意象人手,体味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梅”“菊”等。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等等。
  掌握一些意象的寓意,有利于组接画面,从而形成对全诗整幅画面的感知,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从注释入手,把握理解关键。
  面对诗歌鉴赏题,同学们最易忽视的是题面上关于诗歌的注释、注音。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陷晦的提示。不可小视这些注释、注音,它们有的交待该诗的写作背景,有的交待了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因破音异读显示出有关字的特定含义。而所设题目,往往与这些注释、注音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把注释、注音当作解题的拐杖。
  
  第二步,感受:联想想象,引发共鸣
  
  下面介绍一下“五字入境法”——泡、找、猜、补、进。
  由于诗歌是浓缩了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泡”——放大、还原生活的真实图景;由于诗歌构思的奇特、立意的新奇,所以我们要“找”——找准作者的主观情意,特别是那些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要“猜”——展开想象的翅膀,猜出诗歌为我们留下的无限的二次创作空间;由于诗歌语言的含蓄跳跃,所以我们要“补”——填补省略的语意;由于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可谓曲径通幽,所以我们要“进”——设身处地,身临其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