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者:田继承




  新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所谓个性化阅读,即以充分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生活积累等个性差异为前提,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生活阅历,从而对文章的意义世界作个性化深层次的开拓、补充和创构,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的阅读教学方法。
  个性化阅读主要有四个特点,即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和批判性。如何针对其特点来开展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让学生想读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有一些独特的个性体验,这些感受、体验或深或浅、或多或少,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对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将其呈现、表达出来,而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要学会倾听,以“尊重、信任、赞赏”的心态,让学生享受到“读有所悟”的乐趣。学生只有感受到“我被老师尊重了,我被同学欣赏了”,才能激发他最大的参与热情。
  平时教学中,讨论往往是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的有效途径。讨论前,只要教师善于组织中心问题,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定能达到让学生想读的目的,一定能使学生的智慧、情感、思想产生飞跃。如笔者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认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交流时,学生大都答不喜欢文中的众伙伴。可是却有两名学生提出了相反意见:他们认为正是众伙伴的不友善行为,让小亨特体会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一路阳光,不友善行为让他明白痛苦、孤独、无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像这样以文本为凭借设计的问题,给足了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只要符合文本内涵,言之有理,都给予鼓励。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独特感受的过程中,产生了阅读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内部动机,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学生又怎么会不主动去读、去悟、去表达呢?
  
  二、指导个性化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对文章的意义世界作个性化深层次的开拓、补充和创构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的“主观存在”和文本的“客观存在”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直觉能力和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感悟,首先教师要真正走进文本,认真“备教材”,并总结自己感悟的过程和途径。然后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给学生指点感悟的路径,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有疑处置疑、无疑处设疑,以此培养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能力。
  如《皇帝的新装》,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但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本文,培养想像思维能力,则有一定的难度。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猜想故事(读故事到一定段落后,让学生猜想相关情节)――——梳理情节、熟悉课文内容(文中各色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评价人物(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两个怎样的骗子?)——迁移拓展(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情况?)——续写故事(皇帝回宫后会怎样?那两个骗子的命运又如何?)。整堂课用猜读、多角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引导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学生兴趣盎然。
  
  三、呵护个性化阅读热情,让学生读得好
  
  实施个性化阅读,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读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宝贵的阅读时间留给学生,千万不能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为诱饵,把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而应多设计“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里”“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等开放性问题,去启发学生自主选择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乐意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在阅读中焕发生命活力,丰富精神世界。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思维互补的平台。教师既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沟通,让学生学会整理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以达到生生间的思维互补,又要扮演好自己的教学角色,要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重构整合,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互补撞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
  像《蜡烛》的主题,学生大多不知从何说起,我要求学生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学生们感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安葬红军烈士、点燃结婚蜡烛及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的爱。之后,我又问:“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一主题吗?我们是否可将这一主题再推而广之?”学生们通过讨论,感知到该文高度赞扬了南斯拉夫老母亲对红军烈士真挚而深沉的爱,热情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共同反抗法西斯战争中所建立的崇高的情谊,这种情谊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笔者课后反思,本节课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我没有预设种种虚空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将课文肢解成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没有在学生无从下手时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化解读。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巧于诱导,就会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能让学生神思飞扬。
  
  田继承,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