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如何鉴赏古典诗词中的美

作者:罗志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生活中不乏美,古诗中更是充盈着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过时间长河淘洗之后的耀眼真金,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中的美呢?
  
  一.从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画面美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以画法入诗,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唐代的王维等人就在以画法入诗的写法上颇具成就。读诗就像看画,如崔颢的《黄鹤楼》开篇呈现于眼前的是鹤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飘忽不定。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伫楼台、翘首苍天,凭栏凝思的身影。诗人抒发渺茫之感后,马上收住,而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画面,于是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慨由感而生,很自然将满腹乡愁寄托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画境之中。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中“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就画面的经营构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作者将一条覆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中心。这一点颇似西洋画法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由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那低小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旺盛的豆田都和谐地排列两边,加上生动的人物形象都显示出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画面展示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之美,更能让学生体悟画面之外的水冷山暖。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十分兴奋,异常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了青山、绿水、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既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可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小桥、流水、西风、瘦马等景物,都是入画的元素。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凭想象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强烈的色彩对比,或明或暗的景物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氛围,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诗人强烈的思家情怀。这既是对古诗文精华的深度吸收,更是学习描写的好机会。
  
  二.从以情动人中把握情理美
  
  钱钟书考证沈德潜讲理趣之说,始于乾隆三年的一篇序文,指出“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即诗贵有理趣,不贵有理语。简言之,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寻思。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其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句中“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作者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哲理。在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把握其情理之美: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的希冀,更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此句早已超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诗在人外”取得了千古不灭的比喻价值。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诗中蕴涵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其千百年来之所以传承不衰的关键所在。因而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应引导学生去体悟古诗中饱含的情感,从而体察人生,愉悦心志,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想象联想中感受空白美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里的“不著一字”是“言有尽”,得到的却是“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尽得风流”!古诗的语言特别精警、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的“空白”。挖掘这些空白可让学生的发散性想象得到自由的驰骋,从而品味到文外之趣,言外之旨。学习《出塞》,就可让学生化身为王昌龄: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之下,遥望辽阔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捍卫边关,唐为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泪?战争却缘何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题都城南庄》是历来的佳作:“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风拂煦、桃花盛开,立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其容面与桃花交互映照,着实靓丽。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去描摹桃花的娇艳与女子的美丽,而是抓住“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只用“相映红”三个字一点,顿时把人面花光交互辉映、互为陪衬又争妍斗胜的美好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颜,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神驰目注、意夺情摇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动人的一幕,从而激发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展现个性的文外之“言”。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的阅读也要借助想象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这样才能把握诗歌中的形象,领会蕴含其中的言外之意,体悟其空白之美。
  
  罗志强,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