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阅读离不开个性
作者:徐 影
而综观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却还较多地存在着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把自己“感悟”到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被教育成被动接受者的学生也已对课堂阅读本身产生发了厌烦情绪,没有兴趣何来自主感悟?致力于促进学生自主感悟的课堂阅读教学必须跨越这两大障碍。
1、让学生建立阅读的信心和兴趣。
(1)提高内在动机
“学生的内在动机,或者说个体对认知活动的兴趣,并不简单地由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主观需求乃至自我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因此,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及自我发展水平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活动中融入学生自我意向的追求,是切实提高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
(2)促进积极的自我体验
通过感悟获得的知识是内隐知识,是意识不到的,为使学生觉察到自己认知的变化,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强化,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成功传达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使隐性的能力提升显性化。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缺乏自信的同学确定安全感以增强发表自己看法的信心;采用先写下来再交流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普遍存在的面对同学羞于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心理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3)走出阅读技巧训练的阴影
值得一提的是,注重引用文中词句回答问题的“寻章摘句”式的阅读技巧训练,在提高学生分数的同时也弱化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2001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门》,许多学生并不能读懂,但凭着“寻章摘句”的能力也做对了很多题目。长期的只需技巧不需理解的阅读训练,消解了学生阅读的乐趣和兴趣。为使学生走出技巧训练的阴影,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非常注重通过重新叙述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如改变文体、给故事续写结局、从小说中某句关键的话展开一段情节等,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对作品的理解传达出来。
2、正确体现教师的作用:引导、质疑、渗透。
(1)引导:着重于方法上的引导。如为学生提供名家解读作品的角度,刺激学生阅读思维的多维拓展,为自主感悟提供保障。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就提供了钱理群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文中他通过对贯串全文的肯定(“说”)与否定(不说、沉默)的这条情感线索的把握,既看到了文章现实针对性的一面,也看到了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的一面。这就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了两种视角——联系写作背景确认写作意图和从纯文本角度出发进行超越性阅读。
(2)质疑: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确定性进行质疑,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缺陷、修正错误理解、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记得在教《我与地坛》时,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忽略景物描写的现象。于是我就对学生的“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这一确定性说法质疑,引导学生从变化的景物描写中去体会作者人生观的变化,帮助学生构建新的阅读目标。
(3)渗透:感悟的深浅往往跟阅读者的知识经验和语文积淀有关,对于学生无法感悟到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交流并从中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深度,提高感悟能力。
总之,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对人才也有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中学阅读教学必须要适应这种社会要求,要不断向个性化发展。
徐影,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