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谈中国诗》教学案例

作者:李晓霞




  《谈中国诗》选自《钱钟书散文》,人教版新教材编辑在必修五册第三单元第四课。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的第二个议论文单元,也是唯一的一个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单元。单元提示写道:“阅读这些文章,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学生到了高中,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又阅读了不少文艺作品,有了一定的文艺素养。也许正因为这样考虑,编者在必修五安排了这个单元。
  l、导语设计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多媒体展示钱钟书与长城)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钟书这个人吗?(学生回答)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有关钱钟书的故事:据说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文明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好不容易搞到钱钟书先生的住宅电话,于是她就提出约见的要求,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说话的幽默与机智由此可见一斑。那么钱钟书的学术论文语言又有怎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谈中国诗》。
  2、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O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rt.(Oxorl)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l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两,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补充介绍钱钟书夫人杨绛的文章《写<围城>的钱钟书》,其中提到钱钟书“抓周”抓了一本书而取名,还有许多“痴气”的故事。
  3、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
  骨髓 譬如 羡妒 轻鸢 颦蹙 凑泊 槛外 深挚
  词语解释
  比较文学、轻鸢剪掠、诗心、尖刻斩截、逗、穷边涯际
  遥思远怅、吞言咽理、深挚于涕泣和叹息、拔木转石
  4、师生共读,生成剖析文本纲要,整体把握文本。
  提示:找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和主旨句,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观点的文句。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第二部分(第2段)
  第三部分(3--6)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3)第二层(4—5)第三层(6--7)
  第四部分(8)
  5、重点研讨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明确:根本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第一段结尾),这更切合外国听众,通过比较,可以使外国听众更快地把握中国诗歌的精髓。
  (2)、在作者看来,中国诗歌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钱钟书先生又是怎样来论述的呢?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引子:方法 比较
  
  6、小组合作,深入探究,理解难句的含义,鉴赏精妙的比喻。
  (1)根据课后习题二,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来说理,同学们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文章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鲁迅的《拿来主义》。)
  (2)这篇文章中用了那些比喻?找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或难懂的句子,可以互相探讨畅所欲言。
  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句子。
  7、拓展延伸
  比较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提示:《致橡树》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裴多菲向自己的爱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热烈而真诚的爱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为爱献身的渴望。
  结束语: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如果能够通过本文的学习引起学生对钱钟书先生的关注,读一读他的文章,学学他的为人,再能够运用比较和比喻说理的方法,那么这一课就非常成功。
  
  李晓霞,教师,现居安徽桐城。